刮痧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惊蛰过后风邪最猖狂的时节到了这2个部位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 http://pf.39.net/bdfyy/xwdt/

不知不觉,已经步入到惊蛰节气当中,这也是一年里最具有生机的时节,但同时也是风邪最猖狂的时节。惊蛰节气,风气主令,这时候的风邪会带动各种病菌到处肆虐,稍不注意就会侵犯人体。

风邪能通过侵犯我们体表,让毛孔大开而进入到体内,特别是会攻击人体阳气聚集的部位,像是背部、头部、四肢等。

而我们一旦受到风邪的侵袭,就容易头晕头痛,肩膀酸痛,鼻塞怕风等,而春天常见的过敏、风疹等,也和风邪有着脱不开的关系,所以惊蛰过后的这段日子,防风邪成了重点。

我们都知道,中医有六大外感病邪——风、寒、暑、湿、燥、火,它们其中任何一种进入到身体都会引起不适,其中风为六大病邪之首,有很强的兼容性,常常夹杂着其他的五邪一同侵犯人体。

之前朋友来我家做客,一进门就说自己头疼,询问了一番才得知是前两天晚上睡觉,总感觉有股风呼呼地吹,结果第二天醒过来就头疼,后来我拿了艾灸,给她灸了两下后脖颈,灸完之后说舒服多了。其实这就是风邪从后脖颈进入到了身体。

这还是从一个小故事中得到的启发,很久以前,有个人总是头疼非常痛苦。于是,他慕名找到养生大师彭祖来治病,一时之间,彭祖竟也束手无策,用了很多方法都治不好他头痛的病。

一次偶然的机会,彭祖发现这个人房间的墙上有个洞,洞中不时吹来阵阵凉风,此人睡觉时,凉风正好吹着他的脑后。彭祖让他拿东西把洞堵上,那人照办之后就不再头痛了。

其实,不光是睡觉时候不能对着风口,我们走在大街上,如果风大的话,也要及时把头颈都护好,避免被风吹到。平时洗完头发,也一定要吹干再睡觉,否则湿气进入头部,也是很难消除的。

不要觉得后脖颈受风是小事儿,有句话说,神仙也怕吹到后脑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的后脖颈分布很多敏感的地方。

其中就有风池和风府,在《唐宋卫生歌》中,有这样一首诗:“坐卧防风来脑后,脑内入风人不寿。更兼醉饱卧风中,风才着体成灾咎。”这首诗大体的意思是说,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要让风邪侵入到你的后脑,否则就会生病,难以长寿。

后脖颈受风的解决办法

如果一不小心,后脖颈受了风,我们要及时疏通,把进来的风邪清理掉,这样风邪就不会往更深的地方钻了。

一刮

我们可以准备一个刮痧板,按照下图的五条线路来从上往下推刮,就能有效地驱赶风邪。

在推刮前,先涂抹一些润肤油,避免刮伤皮肤,然后从我们颈部的正中开始,顺着大椎一路刮下去,之后再刮两侧,一般受了风邪,刮后颈部会出现红或紫等颜色程度不同的痧,基本刮完了就能感觉颈部一松,没有那种紧绷僵硬的感觉。

如果我们受风已久,可能风邪就不光停留在我们的后脖颈了,还有可能往下延伸到背部,如果我们感觉到后背僵硬酸痛,那么建议刮痧的时候,把背部一起推刮,刮的时候避开脊柱,在脊柱旁开两指的位置由上往下推刮即可。

二灸

除了刮痧,我们还可以采用艾灸的方式,灸的位置,可以顺着我们的督脉,这条督脉被古人称为“阳脉之海”,汇聚了全身经脉的阳气,并把这些阳气输送,布散到全身体表的肌肤腠理之处,发挥抵御外泄的能力。

所以把这条经脉的阳气补足,可以很好地抵御风邪入侵,现代人动不动就容易被风邪侵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本身阳气不足,阳气有固卫的作用,相当于我们身体的守卫,一旦阳气不足,这些风邪等会轻而易举地进入到身体中。

而艾灸则是借助艾条所产生的热力以及艾草本身的补阳特性,驱寒逐湿,把积在我们经脉之中的风寒湿邪,通通驱赶出去,温煦肌肤,疏散风寒,发汗解表,特别适合受了风邪的人。在驱赶寒邪的同时,还能把身体缺失的阳气补足。

艾灸督脉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正常的灸法,选取几个督脉要穴,分别艾灸,或是拿着艾条,循着督脉运行的方向,来回施灸,这种方法比较温和,适合多数人。

还有一种督脉灸,叫铺灸或长蛇灸,是一种集艾灸纯阳、生姜、督脉三者之力的灸法。因为灸面广,火力足,其温、通、调、补的作用更为强烈,适合体寒,寒湿严重者,但最好在专业人士手中进行,如果是阴虚火旺,阴虚阳亢,湿热过盛的体质,则不适合督脉灸。

三敷

如果前两种方法觉得都颇为麻烦,自己不容易操作,那么也可以试试敷贴的方式,我受风后经常用的就是这个暖颈贴,贴上之后,自动可以发热。原理和艾灸类似,只不过更温和,更方便。

用的时候只需要把里面自带的精油滴在暖颈贴上,之后调整好佩戴额位置即可,贴敷的那面材质用的是医用无纺布,柔软亲肤,带起来很舒服。

打开就能闻到浓郁的草本味道,里面不光有艾草,还有一些活血散寒,化瘀的草本,像是藏红花、生姜、丁香、松树、薰衣草等。

藏红花活血化瘀,还有消肿止痛的作用,我们如果受风寒久了,那么气血流动一定会减缓,正所谓血遇寒而凝,就需要有一味活血化瘀的草本去疏通。

生姜祛风散寒,尤其是近年来有很多温敷,姜疗的方法,都是利用的生姜驱寒除湿的特性。

丁香属于辛温之物,温中降逆,有助阳的作用。这些草本搭配在一起,既不会疏通太狠,让身体开泄过度,又能把阳气源源不断补到身体中,把风寒湿浊都给排出来。

在发热的过程中,里面的草本精华,这些疏通散寒的成分都可以渗透进我们的皮肤,这款暖颈贴可以持续发热4小时以上,驱逐寒湿,把阳气温和地补进去,肩颈这里暖了,放松了,风邪也能被及时驱赶出来。

每一片都是独立包装,干净卫生,佩戴也很方便,干净透气,用魔术贴粘上去,可以随意调整。

脚底受风解决方法

风邪除了容易从我们后脖颈侵袭人体,另一个位置就是脚底了,有多少人回到家后都是袜子一脱,光着脚走路,有的人家甚至连拖鞋都不穿,直接踩在地板上,这时候风邪会联动地面的湿寒,一起从脚底涌泉的位置侵入到体内。

分享一组脚部按摩操,驱寒暖脚,脚丫冰凉的时候多按按。

动作1手搓脚底板:指尖从脚跟处开始,一直搓到脚尖,动作要慢,手掌要贴在脚掌上,每边脚搓50次左右,感觉手、脚心微微发热最佳。

动作2敲打涌泉:手握空拳,轻轻敲击涌泉(涌泉位于脚底足心前1/3处),每侧脚轻敲2~5分钟。

动作3站立踮脚尖:人站直,双手放于身体两侧,两脚并拢,慢慢抬起脚后跟,将重心落到前脚掌,停留3-5秒后,再慢慢放下脚跟,每天坚持2~3次,每次3~5分钟。

除了脚底按摩外,春天也是一个非常适合泡脚的季节,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春天泡脚,升阳固脱,用温水泡脚,不光能缓解疲惫,还能促进我们足底的气血流通,驱寒保暖,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改善体质却是持续的。

而且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很多人都靠着足浴来保养身体,祛风散寒。

比如宋代文豪苏东坡就曾说:“热浴足法,其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又在诗中写道“它人劝我洗足眠,倒床不复闻钟鼓”。

脚部是三条阴经的起始(脾经、肾经、肝经),所以也更容易受到风邪寒邪的侵袭,故此我们在春季不光要护好颈部,足部也是要护严实的,穿好袜子,不露脚踝,晚上用热水泡泡脚。

如果本身就阳气不足,或是体内的湿气重,就要格外注意了,因为风邪易动善变,很容易和体内的湿气相勾结,游走在经络之中,让人感觉关节不利,头、身各处酸痛。

这时候我们就要往水里加点驱风祛湿的料了,分享一个流传了许久的祛湿的泡脚配方,温胆汤,最初见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垣所撰《集验方》,后被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收录,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组成。

配置比例为:茯苓30克,半夏6克,枳实6克,炙甘草6克,陈皮9克,竹茹6克。

我们都知道国内环境湿气重的地方有湖南、四川和广东,湖南四川用花椒辣椒祛湿,而广东用的是陈皮,无论是泡茶还是炖汤,都少不了陈皮的身影,而广东煲汤养生,也是闻名全国的。所以陈皮祛湿,也是功不可没。

除了陈皮外,茯苓也有祛湿降浊的作用,把我们身体中多余的水分通过小便给排出去。

竹茹性微凉,善开胃郁,降胃中上逆之气使之下行。竹茹凉润降逆,可清肺利痰,有宣通三焦水道的作用,可以把痰湿都给化出去。

半夏主要是化痰,一般体内的湿气也不会安稳待着,会和我们体内的痰一起,结合成痰湿,半夏就是化痰肾气,可以帮我们把体内的痰给化掉,同时还有降逆的作用。

我们平时体内痰湿重,或是经常手脚冰凉,捂不暖,总是感觉腿部凉飕飕的有寒风吹过的感觉,就可以常用这个温胆汤来泡泡脚。

如果懒得自己去搭配,也可以用这种配好的温胆汤泡脚包,拆包就能用,每一包都是按照传统比例搭配的,而且里面的草本都被剪得碎碎的,方便成分能更快地融入水里。

而且用的是无纺布密封,一来不影响里面成分的渗透,二来无纺布结实耐泡,即使是用水煮也没问题,不至于半途散落,难以收拾打扫。

有条件的朋友可以在泡之前,先用水把这个泡脚包大火煮开,让里面的成分更好地融进水里,之后连水带包一起倒进泡脚桶里,水位没过脚踝,如果能到小腿的位置更好。

我们的脚就和树的根一样,泡脚能够动发阳气,让我们的根部不瘀滞,还能把从脚底进来寒风给驱赶走,尤其是到了惊蛰以后,仲春时节,正是阳气升发的时节,泡脚还能帮助我们这些体内湿寒气重的人升发阳气,推陈出新。

惊蛰过后,风邪过重,小心呵护我们的脖颈和脚部,提升阳气,让风邪无法侵袭,这样身体才会健健康康少生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