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目前经济形势的几点思考结构周期与疫 [复制链接]

1#

首先,如何正确看待此次“疫情下”中国经济增速的回落

中国经济面临“调结构”、“跨周期”、“战疫情”三重挑战。“结构”、“周期”是中长期存在的挑战,“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短期挑战。

一、这就是周期

月有阴晴圆缺、海有潮涨潮落,万事万物运行发展都有一定之规。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经济规律”的体现,这就是周期。

当然,与“自然规律”不同,作为人类社会中的“经济周期”,可以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展期”,主动延缓一些周期,但不管怎么延缓,客观规律终将会发挥作用。

按周期来看,经济下滑是“可预期”的,或者说,目前的经济增速放缓在“意料之中”。同时,世界经济已有走弱迹象,受到“美国肆意收割”、“后疫情”、“俄乌战争以及战争蔓延隐患”的影响,世界经济拐点已现,这是毋庸置疑的拐点,而且将是全球经济的整体下滑。

包括美国,高涨的通胀让美国有点“扭腰”。美国轻易不会选择“通胀”这条路,如果非要搞通胀,既是其“主动选择”,也是“无奈之举”。可能有人会说,通胀是美国“周期性”收割世界的做法,但比较历次通胀会发现,这种收割行为往往发生在“世界经济内卷”或其本国经济出现问题之时。

可以说,中国经济难,世界经济也难。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人口、资源等),表现得“难处”不同罢了。

二、主动调整

目前的经济增速放缓,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我们主动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成分,同样是“正常的经济现象”!

例如:如果让小造纸、小冶炼开工,地方财政马上见效益;出口资源,卖煤、卖钢铁,现在资产价格“倒挂”,马上能赚到外汇;炒房子,房价再翻番,GDP马上起飞……人们担心的“地方财政”、“外汇储备”、“GDP”等等问题马上能解决,很容易,但是为什么我们不那么做?

答案明确且清晰——中国未来之发展不会再走之前“透支环境”、“透支资源”、“透支人口红利”的老路!

三、疫情

疫情作为短期强扰动因素,是目前经济下滑的主因!应该注意的是由于疫情影响,局部经济活动停滞,可能导致“经济失速”的情况。所以,无论整体或局部,“经济增速回落”是“正常的经济现象”,但要防止出现“快速、持续、深度”的下滑。

对经济形势能否冷静、清醒、客观的认识,直接关系到我们下一步经济刺激的力度和手段。

其次,对策

对策一:“调结构”,不能停!

中国经济绝大部分问题应归咎为“结构性问题”,而不是“量的问题”。“内卷”、“躺平”等等社会现象,根本来看,都是“经济结构”出现问题导致的。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对于中国而言,未来靠什么实现“高质量发展”?用什么“撬动地球”?这个“支点”就是“民智”。

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式应该从“依靠民力”向“依靠民智”转变!

科技是“民智”的引领,同时“民智”不仅仅限于科技,还包括制造技术、创新意识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综合体现。

良好的经济结构是启发“民智”的基础,同时,“民智”又会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房住不炒”、“科技兴国”、“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等政策,概括起来也是在“调结构”。

(一)“房住不炒”

房地产:回归常态

房地产是绕不过去的问题。不想多说,又不得不说!

有国内“经济学家”预言,中国GDP将超过美国。“超过”和“刷过”是两个概念,GDP本身也是货币概念,过分强调GDP,一方面会引发货币滥发,另一方面会导致政府盲目“刷GDP”(这和年轻人玩游戏“刷分”,网店“刷单子”、“刷销量”一个道理)。

GDP超美国,不难!但在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下,盲目“刷过”美国,不客气地讲,只会把老百姓累死,尤其是体制外的老百姓。届时普通民众消费力会越来越差、生孩子越来越少、创造力越来越低!这就是透支“民力”,透支的是人们的“消费力”、“生育力”、“创造力”……

“逆周期”调节可以适度加大基建的合理投入,但盲目“刷GDP”,甚至动了炒房子的心思,本该健康发展的房地产行业又要变成经济的“搅屎棍”,过度依赖房地产,相当于拿“搅屎棍”当成了“金箍棒”。

假如中国经济是一座擎天大厦,四梁八柱七十二脊,房地产作为其中一支柱子,明显过粗、过壮。但由于房地产的体量和内部的高杠杆结构,目前很难找到其他的行业去替代它,所以,目前环境下,房地产要回归常态化。

正常状态的中国房地产是什么样子?

该买买、该卖卖,同时房产税该征征。(尤其是“外籍人士”,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对“外籍人士”征收房产税,国内的“外籍人士”对这个“老税种”应该比较熟悉,可以先从他们开始试点,形式为“房产税”+“国籍税”。)

部分城市已经开始放开买卖限制,这是正确的。

房地产不调,中国经济的结构就调不过来。不仅仅是“价格”,“价格”是表象,更多的是经济基础、社会公平、财产关系等。

同时,保障房、廉租房建设也要跟进,保证不出现“被动炒房”的情况。

为什么把“房住不炒”放在“调结构”的第一位?

放一组“特别巧合”的时间点——“房住不炒”和“中美贸易战”:年12月1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房住不炒”;仅仅间隔一年多时间,年3月23日,中美贸易战开端,美宣布对华贸易备忘录,对中国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直到今天,可能还有人在纳闷,美国怎么“翻脸”得这么彻底!原因很明显:你的选择越正确、他就越着急、翻脸越彻底。目的是通过这种手段,影响你的经济、甚至决策,堵住你的正确路径!

“房住不炒”放在“调结构”的第一位,实至名归!

(二)“科技兴国”

“科技兴国”是最希望实现也是最难实现的,需要系统性改革,涉及文化、教育、思想…

文化、教育、思想不能顺应潮流而变,谈创新很难,什么地长什么庄稼,什么文化教育出什么样的人。科技领域解放思想还需要从小抓起,让孩子们从小放开思想的束缚。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还有完善的空间。

与雄安新区建设结合

包括雄安新区,一个承接点应该是“科技兴国”,仅仅“承担非首都功能”,成为北京“城十七区”,显然低估了“雄安”的定位。曾有人说“崖山之后无中华”,我们能读懂李白、看懂苏轼,说明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没有断,中华仍在!但不争的事实,对“人类科技”贡献方面,南宋后中华民族确实开始逐渐落后于其他民族或国家,说明中国人基因中的一部分“优秀性状”被压抑、被埋没了,我们有必要将其中的“先天优势”挖掘并发挥出来!在科技方面“崖山之后再中华”!南宋到现在快一千年了,也恰合“千年大计”的定位。

讲得现实些,北京等大城市是不是适合搞研究,交通问题、人口问题,停车难问题、子女教育问题……能不能把雄安新区作为一块清净之地,留给海内外的科学家们静下心来搞科研、做学问,不再为其他琐事牵扯精力。

让“科技兴国”落地,这块“地”就是“雄安新区”,未来这块“地”应该成为中国“民智”的一极,如同深圳之于“改革开放”,雄安应该成为“科技兴国”的标志。和浦东、深圳等不同的是,“雄安新区”不再是简单地在经济、金融上加“杠杆”,而是以“科技”为“支点”,为“高质量发展”加“杠杆”。

和“房住不炒”提出后美国政府的反应高度一致,“科技兴国”提出后,日本政府也做出反应,只是它没有等一年多时间,而是立即做出反应。有兴趣的可以找一下当时的新闻。

(三)“乡村振兴”

谈“乡村振兴”,应该先谈“城镇化”,“城镇化”字面上是“城”、“镇”,但更多的应该考虑农民、农村、农业的问题。

“城镇化”是发展的目标?手段?还是自然发展的结果?

有些“经济学家”简单地把欧洲的城镇化率套到国内,这些人简直就是搞经济学的“李德、博古”——不考虑自身的发展阶段和客观情况,拿来主义,直接把理论生搬硬套用在中国。

“城镇化”那么好,为什么美国不把自己全部建成大都市?巴黎为什么像个大农村?

“乡村音乐”为什么不改成“城镇音乐”?约翰丹佛唱的“countryroad,takemehome”,为什么不改成“cityroad,takemehome”?(别说,还挺押韵!)

显然,城镇化率不是简单的套数据。“城镇化”应该从各国的国情出发。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我们是一个人口大国,当“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相抵触的时候,“城镇化”应该给“乡村振兴”让路!

提到乡村,就要提到粮食,“王者以民为天,民者以食为天”,一切动摇粮食基础地位的观点和学说都是亡国论!盲目推进“城镇化”,盲目把农民“推进”城里、把土地“推进”房地产里,就是在亡国论的边缘反复试探!

有些“经济学家”会说,农产品我们可以国际贸易,搞经常项目,种不如买。你缺棵葱、少头蒜可以和别人搞搞贸易,整天跑到别人家“扛粮食”吃,是长久之计吗?

和人口老龄化结合

一个地区想发展,离不开“钱”和“人”这两种重要的生产要素。

钱好办,“逆周期”调节,加大资金投入。

“人”的问题怎么解决?

一部分,城市就业机会不足、房价过高等原因,会使一些进城的农村青年重新回到农村;另外,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可以考虑让一部分退休人员去农村发挥余热。

现身说法,我父亲来自湖南农村,当兵转业留在城市,目前退休,经常想回农村种地、养鱼……我母亲不在农村长大,但小时候赶上“三年自然灾害”,也在河北农村老家生活过,也有农村情节。

当然,实现他们的“乡村养老计划”,还需要生活硬件(交通、住房、医疗等)、法律制度(土地使用、地上财产(包括农作物、不动产等))、激励机制(先奖或后奖)等方面的制度保证。

“乡村振兴”不是逆城镇化,是城乡协同发展、促进要素流动的战略。是对盲目推进城镇化的观点修正!

(四)“共同富裕”:需要实现手段

前三点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除此之外,还需要实现手段。

先引用一组公开数据:中国个人奢侈品市场实现36%的增长,达到近亿元,整体规模较年近乎翻番。从全球范围来看,年,中国市场占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额的比重从年的约20%上升至21%左右。

瞧瞧奢侈品,国内“需求不足”,怎么会?!

现实情况也是如此,经常听到某些普通品牌撤店、关门,但从没听说L或C开头的某些奢侈品牌赔钱、歇业。

受“结构”、“周期”、“疫情”影响,中国经济增速出现回落,部分普通人的收入也受到影响,但国内奢侈品销售却不降反升,甚至出现暴涨,这说明什么?

说明“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任重道远”……

实现“共同富裕”仅仅依靠结构性调整还不够,还需要“实现手段”——要不靠“阶级斗争”,要不靠“法”和“税”。

“阶级斗争”不能提,一提会把某些人吓跑的。

而且“阶级斗争”追求的是“平均”,斗争过程、目标很难量化;一个社会能够平稳发展,行臻致远,需要的是均衡。不均衡,走路费劲、也走不远。

不靠“阶级斗争”,就靠“法和税”。“法和税”追求的是“均衡”。

不患寡患不均,这个“均”放到现在,应该是“均衡”的均。

“法和税”就像社会的“规和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对策二、“逆周期”应该围绕“调结构”进行

无论“战疫情”,还是“跨周期”,都需要流动性的保证。

除了“战疫情”,钱,应该更多投向“调结构”的各个方面!

不搞“大水漫灌”、要“精耕细作”!

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

疫情终会过去,更让人担心的是对经济“用药过猛”,产生“经济的疫情后遗症”!

如何预防后遗症?

有些该坚持的务必要坚持,保持政策定力!

日子“难”,大家都“难”,在此环境下,“走高质量发展”之路“难上加难”,如果因为“难”,就轻易动摇、改变正确的发展方向,那未来的日子不仅仅是“难”,还会“苦”!

对策三、如何让中国经济的“气色”先好起来?

从“结构”、“周期”出发,是“由里及表”的看待和解决中国经济的问题;从消费角度出发,则是“由表及里”的看待和解决中国经济的问题。(辨证施治)

“基建”是强健中国经济的“骨骼”和“肌肉”,“数字化建设”是完善中国经济的“神经网络”,那么“消费”则是中国经济“气色”的保证。

经济“结构”和“周期”的问题,需要循序渐进的解决,不可一蹴而就。但通过促进“销费”,可以快速、直接的提振信心,改变中国经济的“气色”。

国民经济,顾名思义,需要“国”和“民”共同积极参与。怎样让普通民众更广泛、更深入、更积极的参与到经济的恢复、发展当中,这是个老课题,在疫情影响下,又有了新挑战。

对于普通人而言,相对于“好的数据”,人们更相信“身边发生的”、“亲眼看到的”。

“民间消费”起不来,“民间投资”就起不来,“民间投资”起不来,单纯靠政府“拉基建”刺激经济,力尽不达!

消费利国、利民。于国,可以解决就业问题,尤其中低收入群体,大量劳动力(尤其年轻的劳动力)还是需要服务业进行消化;于民,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如上条,也可满足人们的就业需求,体现自我价值。

这里涉及到此前人们常常讨论的话题:中国应该走“德国模式”(高端制造)的发展道路?还是“美国模式”(高消费)的发展道路?

“德国模式”、“美国模式”不是两种完全对立的发展模式,中国可以兼而有之。直白的讲,中国还是要走自己的路,发展出符合中国自身国情的“中国模式”——中国作为巨大体量的经济体,有勤劳、智慧的人民,同时,人民对美好生活有着强烈的追求,所以,中国民众既可以搞高端装备制造,也可以自由的消费。(这会儿想想,房地产在未来好像有点多余,但没办法,目前还得扛着这根“经济支柱“。)

一、关于“补贴”形式:

促“消费”相当于对中国经济进行“针灸”、“刮痧”,通过点上、面上的局部刺激,促进“气血循环”,使中国经济的气色先好起来;气色好了,“红光满面”的走在大道上,那些躲在角落里蝇营狗苟、想算计你的“人”自己先心虚了。

“补贴”就是中国经济的“针灸针”、“刮痧板”,“使用方法”、整体思路和前年疫情突发时类似,依然以“现金补贴”和“消费券补贴”为主,但考虑到“通胀预期”和“三年疫情”对经济的持续冲击,需要进一步细化、调整。

简单的“全民发钱”不能解决问题,只能制造出新的问题——“通胀”,学习美国,要学“国家如何强大”的“命”,不要学他的“病”,通胀是病,当然,也是拜登的“政治遗产”。

前年疫情突发时,就有“经济学家”号召学习美国,全民发钱,果真那么做了,忽视通胀的问题,没有提前做好“保供稳价”等工作,不要说将来,现在、眼下!国内就要面临“内外通胀”夹击的局面!“兵家”有很多“大忌”,其中之最就是:腹背受敌、里应外合、内外夹击!

总之,钱可以发,但不能“全民发钱”!一定要从中国的国情、民情出发。以受疫情影响最直接的群体为主,同时配合消费券,券一方面可以极大的维护商家利益,保护“商品价格”,同时将流动性对商品价格的影响降到最低。券换成商品之前,不会沉淀,可以理解为流动性可控。

“战疫情”需要“流动性”的保证,但不同阶段要分清具体方式——疫情期间,应以“输血为主”:以现金补贴形式,直接给予“市场主体”补贴,保“市场主体”、保就业、稳人心(其实分区域给经营者免房租最直接、有效);疫情阶段性结束或彻底结束后,应以“造血为主”:通过消费券为主与现金补贴为辅结合,下沉补贴,给消费者“高比例”发券,“高比例”指一方面惠及面要广,另外券的“优惠比例”要高、甚至可以“免单”!通过对消费者补贴,刺激市场要素流动,恢复市场人气,使经济体自身“造血功能”逐渐恢复。同样要“精耕细作”,不搞“大水漫灌”!

打个比喻,现金像面包,消费券像牛奶,不同时期,应各有侧重,总之,“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

另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