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电影中的美国形象经历了几次重要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反映出中国和美国之间关系,而且还真实地记录了中国人在面对美国时走过的心路历程。
单一而反面
新中国成立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大陆电影中的美国人形象,基本上是单一的、符号化的。他们要么是朝鲜战场上群体性的“美国鬼子”,要么是缺乏个性的脸谱化军官,要么是隐藏在台湾特务后面、从头到尾都没有露面的幕后黑手,或者其他形形色色的帝国主义分子,这些美帝国主义分子最终都难逃覆灭的下场。
中国电影人通过在电影中表现民族侠义精神与不屈气节来表达与美国针锋相对的态度。这方面更多出自中国香港电影。
电影:《猛龙过江》剧照
﹊﹊﹊﹊﹊﹊﹊﹊﹊﹊﹊﹊﹊﹊﹊
年,中国香港功夫巨星李小龙导演、主演的电影《猛龙过江》中的美国武士飞扬跋扈不可一世,但最终仍败于李小龙饰演的中国人拳脚之下。
年,中国香港导演徐克的《黄飞鸿》表现了美国贩奴船主贩卖中国人罪恶行径的最终失败。此外,中国香港功夫明星成龙的一系列电影,包括年《飞鹰计划》中的美国雇佣兵,以及年《快餐车》、年《红番区》、年《我是谁》等影片里的美国人亦皆被作为反面形象。
年电影:《飞鹰计划》
﹊﹊﹊﹊﹊﹊﹊﹊﹊﹊﹊﹊﹊﹊﹊
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年拍摄的影片《一个美国飞行员》中,讲述的是年—位来华助战的美国飞行员爱卜斯坦受到中国人民救护的故事。中国大陆电影出现了第一个正面的美国人形象。
冲突与分歧
中国台湾著名导演李安的影片《推手》(年)、《喜宴》(年),以及中国大陆著名导演郑晓龙的影片《刮痧》(年)透露出同样的一个命题: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碰撞。影片中,美国人与中国人构成对立面,二者的冲突体现出中美文化迥然不同的关于爱情(包括同性恋)、饮食、运动、医药乃至家庭、生命态度的理解方式。
年电影:《喜宴》
﹊﹊﹊﹊﹊﹊﹊﹊﹊﹊﹊﹊﹊﹊﹊
年电影:《刮痧》
﹊﹊﹊﹊﹊﹊﹊﹊﹊﹊﹊﹊﹊﹊﹊
年电影:《推手》
﹊﹊﹊﹊﹊﹊﹊﹊﹊﹊﹊﹊﹊﹊﹊
在以上影片表现的诸种对立中,我们发现引起冲突的年轻人恰恰又意味着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对立之外的一种融合。可以说,中美文化冲突下的融合,只可能由年轻的中国人或美国人来实现。
复杂又多面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建设成就巨大,令中国更愿意将美国视为国际贸易伙伴,中国电影也展现出与美国平等对话的姿态。《朱德与史沫特莱》(年)、《毛泽东与斯诺》(年)、《黄河绝恋》(年)等影片里,美国人作为中华民族艰苦抗争时期里的国际友人和战略同盟者而被歌颂赞扬。《黄河绝恋》里的美国飞行员欧文,尤其令中国人民感受到一种全人类共有的追求正义与自由、向往和平与安宁的精神。
年电影:《黄河绝恋》
﹊﹊﹊﹊﹊﹊﹊﹊﹊﹊﹊﹊﹊﹊﹊
在中国大陆导演冯小刚的喜剧片《大腕》(年)里,表现了美国导演泰勒和中国雇员尤优令人费解的一种默契配合……剧情中这种人物形象的转变,也意味着两个国家关系已悄悄发生了变化。
年电影:《大腕》
﹊﹊﹊﹊﹊﹊﹊﹊﹊﹊﹊﹊﹊﹊﹊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跃居世界第二,美国似乎已经不再是那个遥不可及的强者。这一点从中国香港导演陈可辛的影片《中国合伙人》(年)中可以感受到。同年,在中国大陆导演薛晓路导演的影片《北京遇上西雅图》中,中国社会与美国社会又有了一种新的解读与呈现方式。由此,在华语电影中,美国形象变得复杂而多面……
年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
﹊﹊﹊﹊﹊﹊﹊﹊﹊﹊﹊﹊﹊﹊﹊
年电影:《中国合伙人》
(编辑:龚海莹)
主持:惠春编辑:耿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