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群扛多少,我就扛多少,向群是怎么干的,我就怎么干!”。
年8月26日,长江第7次洪峰滚滚而来,在南平大堤抗洪的解放军战士,又一次扛起沙包,投入到紧张的抢险工作中。
在一群忙碌的士兵中,有一人特别显眼,一是他的年纪有些大,已经40多岁,二是他的肚腩有些大,扛沙袋有些吃力,走路也跌跌撞撞步履蹒跚,看上去不像是训练有素的军人。
的确,他不是解放军战士,而是一名解放军战士的父亲,他的名字叫李德清,就在4天前,他的儿子李向群在抗洪前线连续超负荷工作14天,累到吐血抢救无效身亡。
接到部队通知,李德清带着妻子王立琼,立即从老家奔赴抗洪前线,可惜见到的,已经是儿子冰冷的遗体。
在部队,李德清见到了李向群的首长,当得知儿子入党8天,还未来得及交党费,他立即拿出块钱,给儿子交上,并且把儿子的2万块钱慰问金,直接捐给了受灾群众。
看着儿子的战友们依旧在抗洪一线忙碌,李德清向部队首长提了一个请求,那就是穿上儿子的军装,替儿子完成未完成的抗洪事业。
李德清的妻子王丽琼,同样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无法像丈夫一样上前线,就强忍着心中的悲痛,为战士们洗衣做饭,帮战士们把脏衣服洗的干干净净叠整齐。
8月28日,李向群的追悼会在南平镇的一个中学召开,自发前来送这位抗洪英雄最后一程的,足足有3万群众。
这时候,李德清夫妇又做了一个重要决定,把儿子的骨灰一分为三,一部分安葬在公安县荆河烈士陵园,让他永远守护荆江大堤,一部分撒入长江,另一部分,带回家乡,陪伴自己的亲人。
处理完儿子后事儿,李德清夫妇回到了家乡,丧子之痛让他们无心再做买卖,他们关掉了自己开的服装厂,并且把家里二楼的一个60多平米的房子,布置成李向群的荣誉室,用来存放儿子的遗物、各种奖章、证书。
现如今,李向群已经牺牲24年,但提起牺牲的这位儿子,李德清依旧感慨万千,因为,他是他永远的骄傲,也是他心中永远的痛。
李德清,海南琼山人,出身寒苦,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借着这股春风,头脑灵活的李德清渐渐带着家人致富,成了当地有名的百万元户。
李向群是李德清的小儿子,年出生,上面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在他的童年,李家已经很富有,李向群要吃有吃,要喝有喝,几乎没遭过罪。
家中幼子,父母兄长难免娇惯一些,李向群也不例外,然而,来自家庭的宠爱,并未让李向群丧失善良的本性,反而积极向上乐善好施。
年,14岁的李向群在学校听了雷锋的故事,他便立志要做雷锋一样的人,为此,他与亲近的同学,成立了学雷锋小组,在校园里清洁打扫、修理坏了的桌椅板凳,帮孤苦的同学筹钱上学,给孤寡老人劈柴烧水,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值得称赞。
琼崖,最出名的就是琼崖纵队,在几十年的抗争中,这支革命队伍也留下无数感人故事,李向群就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因此在他心中,早早就萌生了一个念头,那就是入伍参军。
年,部队来到琼崖招兵,当看到“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参军从戎,报效祖国”等标语时,李向群热血沸腾,立即找到父母,告诉他们自己想参军。
此时的李向群,虽然只有17岁,但已经帮着家里跑车做生意,算是李德清的得力助手。
若是一般人,家里买卖做得好好的,肯定不会放这么一个劳力去当兵,但李德清却是个开明人,他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你去吧!”,便一口答应了下来。
可惜的是,虽然李向群的各方面都达标了,但他却未能成功入伍,因为当年报名的人很多,优中选优也轮不到他。
没能参军,李向群也没有气馁,而是加入当地的民兵营,积极参加训练,以提高自己的身体、军事素质。
年秋,李向群如愿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并且进入了“塔山守备英雄团9连”。
初入军伍的李向群,还有一些富家子弟的坏习惯,抽烟、吃零食、花钱大手大脚,但很快,部队展开“四不一有”,在组织的教育下,李向群戒掉了这些毛病,开始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
在他的日记本中,曾有一个月开销10元的计划,除了买牙膏、香皂、洗衣粉、卫生纸这些日常生活用品,他几乎不乱花一分钱。
在军事训练上,李向群同样一丝不苟,他苦练投弹、射击、越野跑等技能,在年上半年考核时,成绩在全营新兵中,名列第一,还受到营嘉奖,年年底年终考核,李向群又获得军事训练满堂红,被评为优秀士兵。
除此之外,李向群为了提升自己,还学起了汽车、外语、电脑、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一名优秀的士兵。
年,李德清出差来到桂林看望儿子,结果父子两个还没聊几句,李向群便匆匆回了部队,因为下午还有课要上,临别之际,他们拍了一张照片,这也成了父子二人最后一张合影。
年6月,参军2年的李向群休假,回家与父母团聚,本来,这是阖家欢乐的好事儿,但李向群却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因为电视上不断播报,湖南、湖北等地因为洪水受灾,汛情越来越严重。
在家仅仅待了1个礼拜,李向群就坐不住了,他是一名军人,若国家需要救灾,他应该出现在最前线,而不是待在家中,于是,他告别了父母,返回了部队。
6月24日,在李向群返回部队的第3天,部队便接到紧急任务,由于漓水暴涨,桂林市大面积进水,让他们去青狮潭水库抢险。
本来,指导员是不让他去的,因为路途劳顿,他还没有休息好,但李向群却坚持要去,他说:“洪水就是命令,军人能不执行吗?”。
就这样,李向群到了青狮潭水库,与战友们扛沙包、垒大堤,奋战两昼夜,圆满完成任务。
很快,时间来到年8月,随着雨量暴增,湖北的灾情也越来越严重,8月5日,李向群所在的部队接到命令,奔赴湖北灾区,早就有了心理准备的将士们,仅用了40分钟,便集结完毕。
30多个小时后,部队来到弥市镇,来不及休息的战士们开始上堤抢险,看着汹涌的江水,李向群是心急如焚,为了尽快加固堤坝,别人一次扛一个沙包,他一次扛两个,排长劝他悠着点,他却笑着道:“我年轻,有的是力气!”。
仅仅2个半小时,李向群便跑了50多趟,是全营扛包最多的。
8月7日夜,趁着难得的休息时间,李向群趴在背包上写了一封入党申请书,之所以这样做,是希望组织能在“水线”上考验他。
可递交入党申请书仅仅1天,李向群便再次去找指导员,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因为灾情加剧,部队准备成立突击队,李向群很想加入,但加入的条件,必须是党员、干部、骨干,他什么也不是,便跑来找指导员通融。
当时,连队的许多干部正在开会,面对众人的询问,李向群不慌不乱地说道:“我自幼在江边儿长大,身体结实水性好,最适合当抗洪抢险突击队员……虽然我还不是党员,但已经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让我在突击队进行考验吧!”。
李向群的话,说动了连长和指导员,在众人举手表决后,他成了突击队员。
8月13日夜,大坪口幸福闸发生较大面积散浸,需要迅速排查漏洞,李向群与突击队员们奉命前来。
幸福闸附近,弯多水急,旋涡不断,而要排除险情,必须有人下水,正当连长为下水人员发愁时,李向群主动请缨,一猛子便扎入水中,再次露头,已是一分钟后,而他也被湍急的水流冲到了十几米之外。
见李向群上来,指导员忙问情况,当得知水流太急,无法控制身子后,连长立即找了6个沙袋,捆在一起就要亲自下水,却被李向群一把抢过:“我下去过一次,心里有底,还是我下去吧!”。
这次入水,李向群的脚被闸门划出了一道4厘米长的口子,鲜血直流,但李向群并未就此放弃,而是忍着剧痛,寻找闸门渗水口位置。
找到后,只是简单包扎了一下伤口,便跟着战友们一起扛沙包,连长见状,叫他立即去休息,但李向群却拒绝了:“多一个人就多一分力气,多扛一袋沙包,大堤就安全一分。”
在突击队战士们的不懈努力下,幸福闸化险为夷,也是这次优异表现,李向群在8月14日,成为了预备党员。
8月16日,长江第6次洪峰到达荆江,下午5点,来不及吃饭,李向群便与战友们赶到南平大堤救险。
在天灾面前,人力显得无比渺小,李向群和战士们奋战一夜,可惜在第二天凌晨4点多,9连作业区,还是出现了10多米的内滑坡,见状,李向群二话不说,带头跳入水中,与战友们手拉手,用人墙护住了大堤。
8月17日,连日奋战的李向群,感觉身体不适,悄悄找卫生员要感冒药,测体温时,卫生员发现他烧得厉害,给他开好药后,就想让他回去休息,但李向群却拒绝了:“我刚入党怎么能休息?如果连队干部问起,你可得替我保密。”。
在李向群的强烈要求下,卫生员帮他隐瞒了病情,可惜的是,那两包药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8月19日,李向群依旧没有退烧。
当得知天兴堤段出现8处管涌后,他立即有投入到紧张的抢险工作中。
此时的李向群,身体状态比起前几天已经虚弱了许多,连长看出了异常,让他去休息,但李向群却说:“这点小病不算什么!”,依旧坚持工作。
没多长时间,李向群晕倒在了大堤上,被紧急送到卫生队休养,可心忧灾情的李向群哪里躺得住?一听有情况,便往堤坝上跑。
8月21日,南平大堤一段堤基塌陷,引发70米内滑坡,全团的战士们都上了堤坝抢险,正当大伙儿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有人发现李向群也在堤坝上,赶紧报告了指导员。
得知情况的指导员找到李向群:“快回去,你要不要命了?”,说罢,就要让人把李向群送回去。
见状,李向群急了:“险情这么急,全团都上了,医院躺着?”。
李向群的好意,指导员当然知道,但他更担心自己士兵的身体,不听李向群的辩解,强硬医院。
可没多久,李向群又出现在了救灾现场,此时,他的脸色发青,嘴唇发紫,依旧微笑着对众人说:“我没事儿!”。
又过了没多久,李向群再次晕倒在救灾现场,是一位来送水的大妈,用自己的手镯刮痧,把李向群救醒,李向群喝了两碗水休息了一阵,又开始扛沙袋。
当扛了20多包沙袋时,李向群再次一头栽倒在大堤上,口吐鲜血昏了过去,医院救治,在医院苏醒的李向群还问来看他的教导员管涌堵住了没有……
因为过度劳累,在医院的李向群出现了心脏衰竭、肺部大面积出血的现象,被紧急送到武汉,可惜为时已晚,22日10点10分,他永远的闭上了眼睛,牺牲时年仅20岁。
李向群牺牲后,被国家追认为革命烈士,并大力宣传他的事迹,他被誉为“新时期英雄战士”,并成为全军挂像英模之一。
在他的家乡,前往李德清家探望的人,更是不计其数,他们都很想了解李向群的事迹,于是,李德清夫妇把二楼的房间整理了出来,将李向群的物品罗列,只要有人来,他们便一遍遍给他们讲述儿子的事情。
不仅如此,他还跟随事迹报告团,前往部队、院校、机关等单位,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儿子的事情。
对于儿子牺牲在抗洪前线一事儿,李德清虽然心痛,但从不后悔让儿子当兵,年,他又把自己的侄子李向琛也送去当兵。
如今的李德清,已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他的儿子李向群也已经牺牲了24年,这些年,他们早已从悲痛中走出,可对于儿子的思念,却从来没有停止过。
对于李德清来说,儿子李向群永远活在自己心中,上年纪的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在儿子的“荣誉室”坐着,回忆儿子小时候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