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稿来自于
传艾书院讲师于艳
1
清代医家李渔曾指出:“养生之诀,当以睡眠居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强筋。”
老百姓也常讲:“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同时西医也认为良好的睡眠能消除全身疲劳,使脑神经、内分泌、物质代谢、心血管活动、消化功能、呼吸功能等得到休整,促使身体组织生长发育和自我修复,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可见,良好的睡眠是何等的重要。
然而,现代人常见的亚健康问题就是失眠。有调查数据显示,超过3亿中国人有睡眠障碍,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人口失眠比例更高。
对有睡眠障碍的人来说,长期失眠不仅对身体健康带来极大危害,而且会带来心理上的焦虑及其他情绪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2
那中医是如何看待失眠问题的呢?
中医认为,“阳不入阴”是失眠的总病机,应该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阳”是指“一气”的运动状态,“阴”是指“一气”的收藏状态。“阳不入阴”是指“一气”进入不了“收藏”的状态,因而出现了失眠。
之所以出现“阳不入阴”,必然是“一气”流转的道路有了障碍。那我们首先就要思考,“由阳入阴”这条道路上有哪些大的障碍呢?
障碍No.1---胃不和
脾胃为一气周流的总枢轴,脾主升,胃主降,所以阳要入阴,要降的一个通道就是胃。
中医常讲“胃不和则寝不安”,什么叫做胃不和呢?通俗点讲就是消化不良。很多人本来脾胃就弱,白天工作忙,晚上大吃大喝,而晚上的消化能力是最弱的,就容易造成食物积滞胃部,“一气”由阳入阴走的通道给堵住了,阳不能入阴,所以人就会失眠。一般脾胃弱的人容易出现这种状况。
同时,脾胃为心肾沟通的中间要道,中间堵了,心(阳)肾(阴)不能沟通交流,自然也就出现失眠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心肾不交。
障碍No.2---心火旺
肝肺为“一气”升降的两翼:肝主升发,肺主肃降。两翼保持平衡,也就是阴阳调和,自然睡眠无忧。但往往失眠的人是肝气升发太过,肺气降不下来,这就是因为心火过旺,心火撩拨,人也不觉得困。一般工作压力大的年轻人、中年人容易出现这种状况。
障碍No.3---肾虚
心肾为阴阳的两端。心为火,为阳,主出;肾为水,为阴,主收主藏。
当人体阴阳平衡则“一气”阴阳出入正常,当阴阳不平衡时则出入失常。失眠为阳不入阴,当阴的力量太弱,也就是所谓的肾虚,不能够收敛阳气,导致阳浮于上,从而失眠。这种情况多出现在老年人、大病及久病的人群中。
3
要想解决问题,认清问题的本质是关键。上面我们分析了造成失眠的几种原因。对症调理,事半功倍。以下为对症调理方案:
胃不和---健脾和胃,以通为顺
揉腹
重点穴位为中脘、天枢、神阙、气海及阿是穴。
施灸穴位
合谷(通,10分钟)、中脘(通,20分钟)、足三里(通,60分钟)。
为什么足三里灸这么长时间?因为足三里为胃经的合穴,直通胃腑。在五俞穴中性为土,为土中土,又名真土穴,是调理脾胃的首选。
同时,足三里位于下肢,配合中度的雀啄力度,有很强的引气下行的功效,很明显的表现是灸一会足三里,有的人就开始排气,便秘的人可能就想上厕所,还有的人瞬间感觉气机通畅许多。
心火旺---疏肝泻火,养心安神
走罐或刮痧
肩胛内外、前胸肋骨、任脉交替操作(火则泻之,散之。)
施灸穴位
心俞(泻,5分钟)、肝俞(泻,5分钟)、膻中(通,10分钟)、关元(补,30分钟)、太溪(补,40分钟)。
为什么施灸时间这样配比呢?心火旺引起的失眠是能量分配的失衡,上面多了,下面少了,这个时候给上面的能量“损”一点,下面的能量补一点,就能很快达到平衡。
同时关元是几条阴经的交汇,太溪是肾经的原穴,为水,水克火,心火一降,睡眠自然变好。
肾虚---培元固本,助阳潜藏
走罐或刮痧
督脉、膀胱经、任脉交替操作(力度要轻,时间要短。)
施灸穴位
合谷(通,10分钟),肾俞(补,20分钟),足三里(通,30分钟),太溪(补,30分钟)。
整过调理过程以补为主,合谷用通法,因为太虚反而会滞。
肾俞、足三里、太溪同用,先天后天同调,足三里扶正,太溪、肾俞主收主藏。
好眠攻略
1、艾灸时间尽量在晚上八点之前结束。
2、少喝茶和咖啡,晚饭尽量饮食清淡,不要吃得过饱。
3、不要熬夜,减少睡前电子产品观看,保持正常的作息。
4、晚上可以配合使用艾草水泡脚,听轻音乐,帮助放松。
5、晚上阳气敛藏,建议顺应身体气机运行规律,减少夜间运动量。
家庭康养带您进入有爱的健康生活方式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