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跟我学刮痧痧胀玉衡节选 [复制链接]

1#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下李道*老师推荐的《痧胀玉衡》一书,此为节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原著,并不难懂。

《痧胀玉衡》,清·郭士遂(公元-年)。

“……以故为名医者不道,及考诸医书,古时未有论及,后人稍有青筋之说,仍略而不详,因而求人之信者少,疑者益多。用药之方,遂置之不论。”

“友人右陶郭君明理读书,旁搜医学,见近之患痧者日益众,而治瘀者不闻,乃精心殚思,推原于小儿痧疹之理,兼求之古方,多有不言痧而见痧之意者,且验之诸所救疗,无或爽,因以自信。遂发愿广之天下后世,为百千万人命之救,著有《玉衡》一书。”

这是《痧胀玉衡》一书中的原文,由此可见,“痧”之一症由来已久,但没有人对此进行过细致深入的研究,普通百姓对这一病症的认知也很少,更没有专门的书籍对此进行记载,《玉衡》是我们中医史上第一本对“痧”进行如此透彻的研究并记载详细的书籍。《玉衡》一书中还记录了许多的病例,真实可信,进一步证实了“痧”的存在及其治疗方法的可靠性!

“痧之初发,必从外感。感于肌表,人不自知,则入于半表半里,故胸中作闷,或作呕吐,而腹痛生焉。”

“痧感于半表半里,人不自知,则入于里,故欲吐不吐,欲泻不泻。痧*冲心,则心胸大痛,痧*攻腹,则盘肠吊痛。”

“痧中于里,人不自知,则痧气壅阻,恶*逆攻心膂,立时发晕,即欲刮痧而痧不起;即欲放痧而扶之不起,必不得放,即扶起放之,而发晕之时,气血不流,放之亦无紫黑*血流出,即有些须,亦不能多,略见紫黑血点而已。此痧*入深,大凶之兆。”

这是《玉衡》原文记载的痧的一般发病过程,通过这一段文字,我们可以清楚、准确的辨别是否是痧的症状及病情轻重!

而对于痧的病因,作者在书中也做了记载。一如我们中医的整体思想,痧的病因不外乎外感内伤及杂病。六淫中风、暑、寒、湿四邪容易诱发痧证;五脏六腑中的心、肝、脾、肺、肾、胆、大小肠及三焦更是与痧关系密切;甚至气血津液的失常也会导致痧的产生!虽然痧的病因不一,导致的症状繁多,但对于治疗,《玉衡》的作者郭士遂凭借前人零散的记载及自己的潜心研究、丰富的临床实践得出了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其治之大略,有三法焉∶如痧在肌肤者,刮之而愈;痧在血肉者,放之而愈,此二者皆其痧之浅焉者也,虽重亦轻。……而痧胀之极,已难于刮放矣。”“则刮放之外又必用药以济之……”由此可见,痧的治疗方法按照轻重缓急可用刮、放、药这三种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结合使用,必能取得相当好的疗效。

《痧胀玉衡》一书对痧的记载非常详细,且附有许多案例,真实有效,对刮痧有兴趣的朋友们,强烈推荐大家去看看《痧胀玉衡》这本书,它会让你像发现了宝藏一样惊喜!它是我们祖国医学的一座里程碑,是获取刮痧这块瑰宝的钥匙。据说我们已故国医大师贺普仁先生去世的时候,床头放的,就是这本《痧胀玉衡》,可见先生对此书的重视。

李道*虎符铜砭刮痧疗愈班(道生03期)开课啦!!

10.21~23日让我们相约如诗如画的江南无锡,一起学习李道*先生的砭法技艺!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在线查看课程详情及在线报名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