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功勋火出圈郑晓龙揭秘周迅扮演屠呦呦
TUhjnbcbe - 2023/5/27 21:05:00
皮肤白癜风诊治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

这个10月,是导演郑晓龙的收获季。

由他担任总导演的年度大剧《功勋》正在热播,口碑收视双丰收。同时,奇幻电影《图兰朵:魔咒缘起》定档10月15日,这也是郑晓龙继《刮痧》后,时隔20年推出的又一部电影。

从《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到《幸福像花儿一样》《金婚》《甄嬛传》《芈月传》,过去30年间亮相荧屏的许多经典国产剧,都有郑晓龙的身影。

近日,郑晓龙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专访,讲述自己持之以恒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

拍出他们的执着、朴实和忠诚

聊到《功勋》,郑晓龙并不讳言自己一开始的“不自信”。这部重大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出题”,是一篇“自上而下”的命题作文。年10月接到创作任务后,郑晓龙在北京家中翻阅有关人物的资料,用了20多天,才觉得自己“可以做这件事”。

上观新闻:您起初为什么对《功勋》这道“题”不自信?

郑晓龙:因为我对功勋人物的很多事迹不是太了解。对于8位功勋人物,我知道袁隆平为国家的水稻增产做出巨大贡献,但细节不清楚;知道屠呦呦研究出了青蒿素,但在什么情况下研究出来的,不太清楚;我也只知道申纪兰连续当了13届人大代表……因为不清楚,所以就会不自信。

同时,拍主旋律的片子,首先要表达的是真实,要求特别严格。领导把任务给了你,如果拍不好,就辜负了这种信任。

上观新闻:什么时候开始,您觉得可以自信地去回答这个命题了?

郑晓龙:接了任务回来,就要去看大量材料。你开始了解这些人,就会被他们的事迹感动,而且越往深里想就越被感动,会想要通过艺术的手段表现出来。比如李延年,解放战争、湘西剿匪他都参加过,参加抗美援朝时是一名连指导员。过去的影视剧大都表现人物英勇善战、不怕死的形象,但我们还能表达很多别的东西,比如指导员的思想工作,他是如何把队伍团结起来的。这样就找到了一个跟以往不同的点,而且还扩散到了一个更大的范围去思考这个命题。

创作剧本的过程中,几乎每个组都和功勋人物见过面。比如袁隆平,导演、编剧都曾到湖南去看望过他。张富清、屠呦呦也是如此。他们当时一个个都是八九十岁的老人,谈的时间不能太长,每个人都特别谦虚,很少愿意讲自己的事。我们最主要还是从他们的身上找到一些创作的“感觉”。

上观新闻:8位功勋人物涉及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专业领域,交由8个创作团队来完成。作为一部拼盘式的电视剧,《功勋》主创团队是如何集结起来的?

郑晓龙:我先确定了制片人和总编剧李小明。导演团队有我找的,也有总局推荐的。在选择导演、编剧的时候,“老中青”都要有,既要有年轻一点的导演,有中年导演,还要有像我这样的“老年”导演。大家发挥各自不同的优势,把《功勋》拍得既有统一的风格,又有不同的样式。这样,观众看到的各个篇章,有的是倒叙,有的是正叙,有的是报告式的,根据人物的人生经历不同、时代背景不同、认知不同来展示。

上观新闻:身为总导演,您如何对8个剧组进行统筹?

郑晓龙:《功勋》的8个剧本我都要看,看完谈意见、谈修改。《无名英雄于敏》改了5稿,我看了3稿。此外,还要看8个组的样片、修改版,工作量非常大,但也是必须做的。

上观新闻:《功勋》摒弃了人物传记的惯用叙事手法,集中阐述人物的高光时刻。为什么选择这样的表现方式?

郑晓龙:《功勋》总共48集,每个人物6集。在这样一个长度范围内,只能拍他们的高光时刻,把他们之所以成为“功勋”的最主要成就拍出来。

创作剧本的过程中,大家对“高光时刻”的认知不尽相同。剧本一开始写了孙家栋去苏联留学,讲了于敏上大学,到了我这儿,我觉得啰唆,就都拿掉。因为它不是人物传记,不必要从小写到大,而是要抓重点。

抓重点的前提是对人物的认知和了解。李延年这一单元,一开始剧本写了解放战争、湘西剿匪,但这两部分不足以体现出他成为“功勋”的原因。不把朝鲜战场浓墨重彩地拍出来,就无法说明他成为功勋的理由。我们要拍的是功勋的精神,是他们的执着、朴实和忠诚。

把演员的选择权交还给导演

在《功勋》中,郑晓龙与妻子王小平合作完成了《屠呦呦的礼物》单元。在郑晓龙看来,与以往其他剧相比,《功勋》最大的不同在于所有故事都是真人真事,而且是功勋人物的真人真事:“以前可以天马行空,这次不行。你必须得按照功勋人物的真人真事来拍,大事绝对不能虚,要非常准确地表达,写出他们真实的事迹。”

上观新闻:您为什么挑了屠呦呦单元?

郑晓龙:是我爱人挑的屠呦呦。我们筹备《功勋》那年,她的母亲刚去世。她母亲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的创始人之一,一直搞医药研究,就是“任务”,也就是青蒿素的协作研究单位。她小时候到妈妈的实验室、动物房都去过,一到周末,妈妈加班,她就跟着去玩。她对这些有感觉、有感动,所以就想写屠呦呦。我原来想拍的是*旭华单元,因为我爸爸、妈妈都是当兵的。

上观新闻:屠呦呦和以往出现在您镜头下的女主角有什么不一样?

郑晓龙:屠呦呦不善于搞人际关系,或者说不屑于。她一直专注在自己的科研当中。有人说,跟她住对门好几年,遇见了还是跟不认识似的,她的脑子里想的都是她的科研。作为一名科学家,屠呦呦不像袁隆平那么热爱文艺,爱拉小提琴。她每天就是从家到实验室、办公室。她说话也不拐弯抹角,不知道察言观色,实话实说,这样也会带来戏剧矛盾。所以在这个单元中,我们要强化她的个性。

上观新闻:您挑了*来演屠呦呦,为什么?《功勋》的选角有哪些标准?

郑晓龙:总局当时对演员的选择有四个要求:一是德艺双馨,二要形神兼备,三要演技高超,四要功勋本人同意。其实这些老同志,对于谁是明星、谁是演员都没概念。屠呦呦听说*来演自己,她就问“哪个是*”,她女儿在旁边说,*来演太棒了。

我为什么选小周来演?一开始我在想,要找个跟屠呦呦长得像一点儿的演员。但后来觉得不行,还是要找一个塑造能力强的演员。《红高粱》选演员的时候,我选小周演“九儿”就有很多人质疑,她个子不高,南方人,跟巩俐演的山东大妞太不像了,但我要拍我脑子里的“九儿”。小周身上也有屠呦呦身上的一些东西,一旦理解了这个人物,她马上就会进入人物,是很有塑造能力的演员。

上观新闻:在您眼中,好演员有哪些标准?

郑晓龙:演员注意力在哪,把表演当作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过去有一个说法“戏比天大”,真正想做优秀演员,就不会去搞那些流量的事儿。“流量”要搞青春偶像化,你老顾虑到自己的形象,戏就没法演了。不同的时代、人物、角色,对形象有不同的要求。凡是优秀的演员,都敢于扮丑。*也好,小周也好,她们都不需要那些东西来提高知名度。知名度应该是对戏的认可,不是对流量的认可。

上观新闻:您还呼吁过把演员的选择权交还给导演。

郑晓龙:这是一个规律,但现在已经不按照这个规律来了。有的导演,请他拍一部戏,他先问:演员定了吗?还没定,那找我干什么?导演主动放弃了选演员的这项工作,而这本身是他们作为导演的基本工作之一。国外有一种演员导演,得反复看剧本,跟导演确定之后再去做演员工作。现在很多平台却说,你只要用这演员,我就买你这部戏。任何一个演员,哪怕是极大的明星,也不是什么角色都合适的。演了不合适的,有很多结果是失败的。导演不在选演员这件事上下功夫,这是有问题的。

获奖、赚钱的不一定就是精品

拍戏时,郑晓龙有个习惯——爱吃零嘴儿。这点继承自他的父亲,他喜欢在咀嚼的过程中思考。他是一位追求完美的导演,强调细节的准确性。《功勋》8个单元,演员总人数加起来超过人,他专门让副导演建立了群演工作群,避免8个单元一起播放时由群演导致的“穿帮”。郑晓龙更强调现实主义的创作表达。在他看来,即便拍古装剧《甄嬛传》,也要秉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

上观新闻:从《渴望》《金婚》《急诊科医生》一直到现在的《功勋》,您为什么对现实主义题材情有独钟?

郑晓龙:用现实主义态度拍的故事,到现在都有生命力。比如《急诊科医生》,里头就提到了“新型冠状病*”这个词。这是因为编剧点点本身是急诊科医生,对急诊科的故事了如指掌。在拍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细节的把握,打针、抽血,用的都是真正的医生、护士。我们没有把医疗题材拍成医疗偶像剧,医疗题材就是医疗题材。

讲好人物关系、故事,就会和生活结合得特别紧。《北京人在纽约》

1
查看完整版本: 功勋火出圈郑晓龙揭秘周迅扮演屠呦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