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遥远的救世主的自我思考
TUhjnbcbe - 2023/6/25 20:46:00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最有效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ffxbdf/


  这个一篇文章写的是豆豆三部曲中的《遥远的救世主》。
  本来在写完《背叛》后,便想动笔。这本书本人极其喜欢,但因为其信息量蕴含巨大,而且思想极为深刻。
  每每想动笔,但总觉得自己的文字有些浅薄,思考良久才有了这诸位所看到的这篇文章。
  这只是以我个人的角度去写我自己的体会,如果能引起各位的兴趣去阅读这本书,那便是这篇文章的成功了。
  如下是这本书的大致简介:
  效力于德国一家私募公司的商界怪才丁元英,用他超出常人的手段,将从德国募集的资金投进中国股市,用“文化密码”疯狂掠夺中国的钱财,后来又良心发现,退出了公司,但退出是要受到惩罚的,为此,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的所有分红被冻结,甚至穷到天天吃方便面。
  回到古城“隐居”时,认识了从小在法兰克福长大、如今在古城刑警队任职的女刑警队员芮小丹。两人从相识到相知,从一对音响发烧友演变成了一对爱情发烧友,上演了一出精彩、浪漫、传奇的天国之恋。
  同写《背叛》的文章一样,这一篇同样也不是单纯的剖析这本书,而是去写由这本书来引起的思考。
  首先,再具体写内容之前,我要先描述一个概念,生命惯性。
  这是我在结合上一本《背叛》和这一部《遥远的救世主》所得出来的体会。
  生命是有惯性的,人出生是一个点,但是从出生到死亡这一条路径的第一推动力说的简单一点,就是家庭教育。
  也就是最现实的问题“出身”,有人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可以到达罗马,但是有些人一出生便在罗马。
  这也是我文章着重描写的每一个层次所处在的人,有必然会有这个层次所特有的问题,也不能说是问题,应该说是特点。
  这些特点会伴随他们一生,影响他们所做的事、下的判断。
  但同样的话再说一遍就没有意思了,描写的是我个人分级的觉者之下,而这一篇,是中间这个等级,“觉者”。
  个人命名为觉醒的人,而觉醒的第一步,就是摆脱生命惯性。
  这个惯性会在人无意识中影响到方方面面,甚至我在读大学的时候都形成了一种偏见,家庭教育决定一切。
  我和朋友去聊天相处的时候,有些时候我看到一些我无法理解的事情,在深度接触后,往家庭去探索,总会在童年家庭等等因素中找到其中的根源。
  这就是一颗种子,慢慢的生根发芽,直到结出了现在的果实。
  这个惯性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弱化,反而会逐渐加强。
  因为这个底色,所以一下问题必须要去面对,面对这样现实问题,受限于自身条件可用的手段就那么多,忙于解决问题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摆脱困境,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
  所以并不是在网上看到某人的故事,直接键盘一敲说应该成长,应该摆脱现有生活,没有那么容易!
  如果用一双天道无情的眼睛去看,其实每一个人身上都应该布满了充满粘性的触手,捆绑着他,深陷自己的环境当中,而不得自由。
  所以我才说觉醒的第一步便是摆脱惯性,而摆脱惯性的第一步就是停。
  我在这方面的体会还是在我上高三的时候,因为学习压力的原因,致使高三一年的时间极其迷茫。
  因为那时的知识比较浅薄,就单纯的把复杂的问题极简化,那就是学习为了一个好成绩,好成绩为了一个好工作,好工作,为了一个好生活,然后过完一生直接死掉。
  可是这个过程并没有办法说服我,如果每个人都是这样一个流程,为什么要经历中间这么冗长的环节?
  直接挑中间,挑一个充满幸福的死法,直到生命的终点,直到死掉的那一刻,都是幸福的。
  所以那一年我对学习的意义有了着重的怀疑,而这就让惯性陷入了停滞,我开始反思学习的究竟意义在哪。
  通过阅读思考种种方法,我有给了一个答案给自己,但是我个人的答案就不方便和诸位细谈,毕竟这只是针对我一个人而已。
  之所以说出来,也是为了引发诸位思考,去想一想这个问题,不单单是上学的时候,工作生活每个人都有迷茫的时期,每个人都有困境。
  那驻足不前的岁月,我想就是可以明晰人生意义的起点。
  去反思自我,回顾以前的生活,虽然可以做到的人不多,但其实这也是相对简单的一步。
  因为这些都是已经发生过,或者是比较现实的问题,真正困难的是在迷茫中抬头,那充满未知的未来才是一切的黑洞。
  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去往何方?
  我对这类问题的回答就是,这是一个一时一变的问题,我高中时期的答案和我专科时期答案,以及我本科时期的答案,乃至于我现在的答案,统统都是不一样的。
  它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一旦生活环境改变问题也会随之改变,自己的答案也会出现变化。
  但只要内心有一个明显的答案,生活就不会迷茫,也不会失去方向。不会觉得在生活当中失去意义,我想这才是回答这些问题的用处。
  大致说明这个观点,便可以代入这本书中,也就是《遥远的救世主》里面的男主人公丁元英。
  我记得人间词话中,把人生划为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我个人的理解,前两个都是求索的过程,在第一层时是困惑求索而到达第二层就是坚定。
  但是丁元英处在第三层:梦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个暮然回首,就是驻足望,“道”据每个人都不远不近,是如影随形无处不在,有时去艰难的寻找,恰恰忘了自己的来处。
  驻足回望便可以清晰得见自己的一生无一不是处在规律的笼罩之内,而那人就是苦苦寻找的答案。
  周围都是昏暗之处,却有一盏烛光,烛光虽弱,映照的却是斑斓的光影。
  烛光照在那人的脸上,展现的就是无所不包的美。苦苦寻觅的答案,世间的真理变就安然的坐在你面前。
  对你嫣然一笑,这嘴角一撇便已是人间绝色,这幅画面想想便是极美。
  那时你又当如何自处呢,是激动万分,大步上前互诉衷肠,还是皱感全身一轻,也是以微笑回对,轻声说道原来你一直都在。
  丁元英用他的一生,他的经历在停顿之后,他得出了四个字“文化属性”。
  这是一个根本问题,按照我的理解就是意识形态,不仅仅局限于个人,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文明的一个底色。
  所以这样的一个人物,他们所想所思考的点都是一个极其广阔的层面,只有在这个层次有所思考,才会得到远超旁人的智慧。
  文化属性这四个字也在《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中屡屡提及,一开始便已经清晰地表明:
  “丁元英醉醺醺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皇恩浩荡的文化,它的实用是以皇天在上为先决条件。中国为什么穷?穷就穷在幼稚的思维,穷在期望救主、期望救恩的文化上,这是一个渗透到民族骨子里的价值判断体系,太可怕了。"
  韩楚风的心猛地抽搐了一下,再也笑不出来了。他的酒量比丁元英大多了,此时从容地倒上两杯酒,手不抖酒不颤地递给他一杯,自己端起一杯,碰过杯子一饮而下,然后静静地看着他,好一会儿才说了一句话∶"兄弟,我用一位哲人的话给你画个圈儿,你就在里面好生待着吧,你一出声就会被另一种声音活埋了。"
  丁元英问∶"什么圈儿?
  韩楚风没有回答,脑海里却想着尼采的一句话∶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
  就是文中丁元英对于文化的第一次讨论,也是对于文化属性的一种整体性的概念。
  我在阅读的时候,对这一点却有一些别样的思考,我个人认为中国年的历史文化的积累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一个救主的文化。
  因为在古代封建时期,皇天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一个具体的个人,和由着具体的个人所衍生的一个集团。
  所以我的想法是,中国不仅仅有着救主的文化,同样也有着主的文化,只不过统治阶级毕竟是少数。
  皇帝每一个时期也只有一人而已,但是渴望救主,渴望皇天在上的人却是熙熙攘攘。
  而新中国时期,封建统治被推翻,人民当家做主,原来的那一套思维必然需要做出转变,如果还是如同以往一样,渴望皇天在上,那么谁也拯救不了。
  记住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咱们翻开历史看看,你从哪一行哪一页能找到救世主救世的记录?
  没有,从来就没有,从来都是救人的被救了,被救的救了人。
  如果一定要讲救世主的话,那么符合和代表客观规律的文化就是救世主。这话在这儿讲有点转文了,具体到咱们当下这事,就是认准市场,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受别人受不了的罪,做别人做不到的成本和质量。
  这个就是你们的救世主。扶贫的本质在一个扶字,如果你根本就没打算自己站起来,老天爷来了都没用。"
  文化属性的整体性说完后,整本书还讨论了一个概念,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
  “王明阳说∶"强盗的逻辑,直接获取,冒险,刺激。"
  芮小丹针锋相对地说∶"这样讲,似乎你还算一条好汉。但我以为,强盗的本质是破格获取,破格获取与直接获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你们没有自信与强者在同一个规则下公平竞争,这只能说明你是弱者,因为弱势文化所追求的最高价值就是破格获取。所以,强盗的逻辑从本质上讲是最懦弱的生存哲学。所以,你不算好汉。"
  芮小丹问∶"什么是强势文化?什么又是弱势文化?"
  丁元英说∶"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强势文化在武学上被称为秘籍,而弱势文化由于易学、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种。"
  芮小丹把烟灰缸往他跟前推了推,免得他弹烟灰时落到旁边的食物上,说∶"还是有学问的人会骂人,真尖刻。从字面上能理解一点,但知道又如何,怎么用呢?
  丁元英说∶"无所用,无所不用。"
  芮小丹说∶"无所用,活个明白也行。无所不用呢?举个例子。"
  丁元英想了一会儿,举例说∶"比如说文化产业,文学、影视是扒拉灵*的艺术,如果文学、影视的创作能破解更高思维空间的文化密码,那么它的功效就是启迪人的觉悟、震撼人的灵*,这就是众生所需,就是功德、市场、名利,精神拯救的暴利与*品麻醉的暴利完全等值,而且不必像贩*那样耍花招,没有心理成本和法律风险。"
  芮小丹笑笑说∶"那个我没看出来,倒是越看你越像个精装歹徒。"
  丁元英说∶"那个暴利不是由我决定的,是由人的,主让众生把他口袋里的钱掏出来,由不得他不掏,因为是我让人有了灵,是上帝。"
  芮小丹说∶"你信主?
  丁元英说∶"没有主,主义、主意从哪儿来?主无处不在,简单地说,支配人的价值取舍行为的那个东西就是主,就是文化属性。"
  我只是截取了一个片段,最精彩的故事还要通过阅读原文才能体会,但是光光从这两个片段便可以体会的出丁元英与那悍匪之间的层次是天差地别的。
  按照我粗俗的体会,悍匪所做的破格获取只会将他们的手伸向弱者,但丁元英他的刀是挥向强者的。
  这对象的强弱之分,直接代表了其本人的层次,破格获取的悍匪虽然为人所恐惧,但是他也是一名弱者,因为他没有信心,没有资格同强者进行较量。
  在书中也有极其有趣的情节,那就是可以向强者挥刀的丁元英却在面对他的前妻以及身边的普通的民众,却有一种反差的不适感。
  也就是说丁元英这类的人反而对于普通的人际交往是相较羸弱的,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反差萌吧!
  通过上面两段话,便可以大致明白文化属性所代表的内容,以及丁元英所从中汲取的智慧。
  接下来还要明晰一个问题,那就是道理并不是明白就达到这样的境界,最关键的一点,是能否做到。
  这也是我在文章所讲的,之所以把《背叛》当中的宋一坤归为觉者之下因为他没有成功。
  但是丁元英做到了,无论是他在前期的,操纵资本手段以文化属性为密码,在股市上赚取资金。
  还是在后期的扶贫工程,他都是成功了的,这之间的差距就是自觉和觉他。
  “你的知道是自觉,现在是让你觉他。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很多,但多是呈道理和知识存在,不是自觉。道理和知识是没用的,只是有用的一个条件,用才有用。”
  这里引用我比较崇敬的思想家,王阳明先生所言的知行合一。
  聪明与智慧在多大程度上能兼容呢,这是术与道的争论。
  “不管是文化艺术还是生存艺术,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单纯的这样说我个人觉得有些空洞,所以我以我个人的认知去解释一下,本人是学医的,我就以我的个人经历来描述一下我的体会。
  当我最开始学医的时候,也就是第一学期结束,我回家必然会面对家长的询问,但是只是一个学期的学习,就医术而言和没学之前并没有什么差距。
  可是这显示的心还是有的,所以最具表现意味的便是拔罐刮痧这样既有火架势又大,同样有效的这样手段。
  用出来之后,爸妈既开心,自己又得到了表扬,可是在继续的学习后,碰到的问题也不在是父母这样简单的问询,也没有父母这极大的包容。
  手段也就从这些最基础的东西上升到了针灸推拿,在跟老师学习的过程中,看着老师如何的动作,照猫画虎自己在找同学朋友进行试验,每每也会有疗效,那时便是喜不自胜。
  这样也就增加了自己更加学习的力量,但这些终究都是术,只是表层,也就是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在面对更加复杂的问题,便会束手无策,相同的手段,在同学身上有效果,但是应用病人身上,就会效果全无。
  那是心中不免有些无力,现在想来,一方面是技术的不纯熟,毕竟学习练习的时间还很少。
  第二就是对于根本道理的认知,极其的浅显。
  之后便加强了理论的学习,从无脑的动手到遵循经络穴位,再往上就是中医的理论体系,而在一步一步向上走的时候。
  真的有一种要望进天涯路的感觉,因为往上走并不是像想象当中从金字塔的底端向上走,每一步所面对的都会缩小。
  由术往道的过度,根本就是相反的,是从金字塔的顶端走下来,每走一步,你所应对的东西都会扩大。
  随之而来的就是迷茫无力,好像每一条路都可以走下去,但又好像没一条路都看不到终点。
  我想这时的心境就应该十分迎合上面的那句古诗,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面对这广袤,迷幻的前景,疲惫的自己也只能独自凭栏而立,默默的注视前方。
  在之后就是去找名师大家的视频进行反复的观看,对中医经典的理解稍微加深一点之后,懂得了一些浅显的道理,而这一步,我觉得这就是自觉。
  自己觉得自己知道了。
  接下来便是要觉他,要把自己学到的学会了,自以为正确的道理应用到别人的身上,只有对别人的病症起到效果才会是自我映证。
  只有经历了实践后,这自觉的东西才能慢慢沉淀下来,我想就是这样的一份过程吧!
  可是这并不是一个既定的程序,终究也会有特例。
  在书中有一句话“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如果你知道了你,你就不是你了。”这是丁元英给他的红颜知己的话,其实在文中我个人认为女主角芮小丹应该是本文的主人公。
  她果敢、干练、洒脱,做事但求问心无悔,哪怕是别人无法理解的事情,只要她认为对的便会去做。
  可是丁元英还是给了他这样一句话,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有些道理是先理解后做到,对于大多数情况,大多数人都是同样如此。
  可是对于一小部分人而言,有些道理他们是可以先做到的,可是当有人去问他们的时候,大部分都会说本来不就应该是这样吗?
  说到这我想起了以前看书时比较有名气的一个故事,那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觉悟的一个过程,但对于这一类人而言,他们是直接跳过了觉他的过程,直接踩在了结果上。
  自己所践行的道理还要映衬于现实上,用在其他人的身上。
  如果再用我个人的语言来阐述这一种状态,那就可以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就拿针灸而言,里面有一个四总穴歌,讲的是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讲的具体是什么,诸位看客不用去深究,只要明白我的意思就行,我想说的是只要照着这四句话去做,那就相当于旱涝保收,总会有所成效。
  但具体问我为什么?为什么要取这四个穴位?而这四个穴位又是怎样起到的疗效?我便我就会支支吾吾的答不上来。
  这就是有些道理可以做到,但是深究却不甚明了,而只有把这背后的道理通通弄明白,再回过头回望这四句话,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毕竟虽然都是肚子的问题,但不一定还要去针灸足三里了,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取更合适的穴位来解决问题,而再往上就是随心所欲了。
  但是生活中所言的“道”,以及《遥远的救世主》书中所讨论的文化属性,不是一个医学上的道理就可以概括明白的。
  它包含的更广,也就是无所不用。
  得“道”之后会是怎样呢?
  这就是我上文所说,如果真的回首望去,看见了那梦寐以求的佳人,独坐在灯火阑珊处时,你又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在文中有一段精彩的论述:
  《圣经》告诉世人了,要进窄门。
  王明阳咄咄逼人地追问∶"什么是窄门?"
  芮小丹说∶"不因上天堂与下地狱的因果关系而具有的极高人生境界,就是窄门。耶稣为拯救世人甘愿自己被钉在十字架上,是肉身的地狱,是灵*的天堂。基督徒的得救缘于神的约,缘于神的应许。但进不得窄门也同样缘于约,缘于神的应许。窄门是基督道德理想的最高价值。"
  王明阳无言以对,默默地看着芮小丹,眼睛里流露出钦的神色。
  芮小丹说∶"进了窄门,神立刻就会告诉你∶我是不存在的,神就是你自己。但是,证到如此也并不究竟,神是什么?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过了好一会儿,王明阳才惊叹地说了一句∶"自愧弗如。
  芮小丹说∶"路加福音》里说∶主啊,原谅他们,他们做的他们不知道。但此时此刻有一点你是知道的,你的生命需要一个让你的人性本能可以接受的句号。"
  书中所言的窄门,就是卡在“道”前的临门一脚,度过窄门便是人生的升华,而渡过窄门之后。
  正如文中所言,这个世界上本没有神,你便是神。唉!这极高的境界,只能借助文中的话语来阐述一二,我不做过多的解释,毕竟我也解释不了,诸位还请海涵。
  把这大致境界讨论清楚后,还有两个问题有待解决。
  第一就写小说而言,需要塑造人物。觉者之下,需要塑造缺点,那对于这一层境界,这样的一种人物又会有哪些注意呢?
  我从我个人角度来诉说一下。
  第一,得“道”的人并不是无情,很多的小说,对于这一层人物,总会写成那种从云端俯瞰人世间的高人姿态。
  总会把天道无情挂在嘴边,但是我个人的理解,他们并不是无情,反而情到深处比普通人比大多数人更要浓烈,更要炙热。
  就像文中丁元英为他的红颜知己所打造的一处神话便可以看得出来,他们对于感情的态度贵专,贵深。
  当真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书中所描绘的画面,光是想一想,就让人觉得浪漫无比。
  第二,是人心。在《背叛》一书中主角宋一坤之所以会失败,就是他只算到了事情的发展,但是却没有算到人心的重量。
  但是这些丁元英都算到了,把每一个变量牵扯其中,虽然会有意外,但是却并不改变结局。
  丁元英望着窗外说∶"这就是圆融世故,不显山不露水,各得其所。可品性这东西,今天缺个角、明天裂道缝,也就离塌陷不远了。"
  无论是面对乐盛这庞然大物时的临时撤股,以及到最后刘冰的反水,可以说丁元英都算在其中。
  但是他并不是给所有人一个答案,反而他是给所有人的是一个选项,你可以选择走这条路,也可以选择其他。
  但是无论你选什么,我想要的结果我终究会得到,只是你的结果不同罢了。
  第三,就是无论结果如何,这一类人便都可以坦然自若的应对,并不像背叛当中的,宋一坤虽然是去谈判,实则就是自杀。
  丁元英也算漏了一点,那就是他认为乐盛的总裁会甘愿合作,但是他没有想到,其人竟然性烈如火。
  到最后这位总裁知道大局已定,便单枪匹马用枪指着丁元英的头来进行逼问。
  他说这是你喝的最后一杯茶,但是丁元英在沏茶的时候神态自若,手丝毫不见颤抖,那人问你不怕吗?
  丁元英说,我怕生老病死都怕,怕是逃不过生老病死的,而这一份坦然自若,便是这一类人物的标配。
  最后是一个自我的思考,那就是看破,看透,看开这三个词到底如何区分?
  而在讲述《背叛》的时候,我把看开放在了头,解释为就是想要的终究没有得到,而且今生可能都不会得到,只能自我开解,这就是看开了。
  面对后两个词时,我便十分的纠结,但此处落笔,我将看透放在了这里。
  单单一个透字便是通其究竟,就是一双通晓万物因果的眼睛,因果不虚,因果是规、是律,不可思议。
  就是从金字塔最顶端,一路迷茫,一路求索,最终在广袤无垠的地底层,终究找到了核心,那时才会拨开云雾。
  此刻便会发现,原来这世界本就是反的,我所立之处才是真正的金字塔的顶点,而此刻抬头向上望去的时候。
  出发的一个点已融入到了广袤的万事万物之中,而求索之路筋疲力尽的人反而到达了顶尖。
  抬头仰望,好像看的是广袤繁星,却孰不知,这辽阔的光景已经装在了自己的心中。
  万物皆不为我所有,但万物皆为我所用,我想这就是这一层境界吧。
  整篇文章到此已经结束,我想说的已经大致写完,但书中还有太多太多精彩之处,可以去阅读欣赏。
  但篇幅很长,我不能都截取在这里,我只是截取了几个细小的片段,可以容诸位去品读一番。
  如果可以引起诸位看客的兴趣,也可以买来自己珍藏,如果诸位也觉得真的十分优秀,我也是有那么一点点的功劳吧。
  (
  赏析:
  丁元英把饭桌上的暖瓶放到地上,将杯子移到一边,从烟盒里抽出四支香烟,先用两支摆了一个平行的形状,两支烟的间距有十几厘米,说∶"生存法则很简单,就是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忍是一条线,能是一条线,两者的间距就是生存机会。"
  他又把另外两支烟放在原来两支烟的外侧,间距扩大到20多厘米,说∶"如果咱们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咱们就比别人多了一些生存机会。市场的生存竞争非常残酷,胜负往往就在毫厘之间,两败俱伤你比他多一口气,你就是赢家。"
  肖亚文说∶"记得有一次丁总请韩总吃饭的时候酒桌上闲聊我问丁总,为人处世怎么才能做到恰到好处?
  丁总说,恰到好处是正好,正好是假的,不是究竟本来,是假的就立不住。我不懂,就问他什么是究竟本来?他说一切。
  我还是不懂,就说你就告诉我应该怎么做吧。丁总说了一句话,随缘惜缘不攀缘。这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也听懂了,我一直记着。"
  肖亚文上车,等车开动了之后问∶"马总,您看这事为难?
  马经理说∶"退你四个月的房租,再赔你一个月租金的违约金。你就在店里等着,过几天我派人找你协商,你在协议上签个字收钱就行了。"
  肖亚文说∶"我违约了,你们还赔我违约金?那不行,谁的面子也不能这么办事。"
  马经理笑笑说∶"这事要办就得有违约的一方,不是你违约就是我违约,谁违约都得付违约金。那块地方想租的人多着呢,我必须是为了照顾关系才不惜跟你违约租给他人,不违约就不够意思,违约才有价值。你要不想害我就接受违约金,这个钱是承租方出,正天商业大厦不会有任何损失。承租方出了钱还得感激我,不出钱反而不是个人情了。"
  肖亚文明白了,感叹地说∶"长了一回见识,真黑呀!"
  马经理哈哈一阵大笑,然后摇摇头感慨地说∶"不是咱想黑,是不黑不行啊!用元英的话说,这世界要不是黑白颠倒,那还叫众生吗?那该叫天国了。"
  
  林雨峰轻蔑地问∶"杀富济贫,真能救了贫吗?"丁元英说∶"不能。
  林雨峰追问道∶"说说,怎么个不能?"
  丁元英平静而淡漠地说∶"杀富富不去,救贫贫不离。救主的文化唯救主可说,救主不是人,是道,得救不是破了戒的狼吞虎咽,是觉悟。
  

1
查看完整版本: 遥远的救世主的自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