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架构的哲学基础
我国古代先哲的气一元论哲学思想对当时的社会、文化乃至自然观、宇宙观、人体观影响深远,庄子曰:“通天下一气耳”,“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所以从古代发展起来的中国医学一开始就把它的理论框架构筑在血与气两个不同层次的人身本体之上。
所谓血者,指组成人体的血肉之躯,“夫形者,生之舍也”,即有形的组织结构。人体的实体本体,中医认为它不过是生命的躯壳,与其对应而存在的气,才是组成生命的根本组分,“气者,生之充也”。在中医的典籍中,虽然气的分类、名称很复杂,其共性乃是“无形”二字,即非组织解剖结构的存在。
按现代科学观念划分,中医的气似应属人体间隙维结构中变化、运动着的,与生命活动相关联的信息、信息载体和它体现出的各种功能。笔者认为:气所占据的应是有形物质结构以外的分数维空间,指向的是人身的关系(信息)本体,属形而上空间的内容。
因此,无论中医所讨论的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经络、藏象、脏辨证、子午流注、天人相应等均属研究人身的关系(信息)本体的范畴。
医者,医人之生也,中医所注重的是着眼、着手于观测、调整和调动人的气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是综合提取藏象信息;脉象则是由“气口”采集气之强弱、正邪、运行失衡状态的多维信息所组成的图像。
中药、针灸、刮痧、按摩等治疗手段,其本质是对人体信息系统(经络气血通道)进行干预和调整的方法。正因为中国医学理论架构的哲学基础,是建立在气一元论思想之上的,故而决定了它的古代辉煌的历史,近代衰落的现状和未来崛起的曙光。
西方生物医学的物理学基础
臻于现代科学的大物理学发展态势,牛顿时代的机械还原论,自然地形成了现代生物医学的理论基石。
它把研究重点放在人体的实体本体上,即有形的组织结构,其认识人体的主要方法,则是组织解剖学。
利用这一行之有效的工具,将人体器官、组织分割后详尽的逐一研究,从而使现代医学蓬勃地发展起来,顺利地解决了一系列疾病的防治难题:如占位性病变的手术切除;器官移植;磺胺、抗菌素抑菌;疫苗预防等等不胜枚举,它迫使横行了几个世纪的各种瘟疫,传染病濒临灭绝(霍乱、天花、白喉、结核等),使人类平均寿命空前地延长,这一切不能不主要归功于西方医学的光辉业绩。
面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工程的开拓,不难预料,西方生物医学的前景还会有一番精彩纷呈的表现,继续为人类作更大的贡献。
但是,由于它的理论框架的局限性是不可逾越的,笔者以为:一个建立在形而下空间的理论,只能在“器”这个层面上认识生命体,遇到一系列形而上空间的问题时,那将出现十分尴尬的局面。
第一个向经典生物学挑战的不是别人,正是西医本身,那就是精神病学的挑战,面对脑解剖学的局限,精神、心身病学失去了它的解剖学的支撑。接着便是免疫学的兴起,对解剖学提出了再次挑战。
二十世纪中叶以后,西方生物医学,开始了对自身还原论的批判,他们开始意识到生命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但是却无法摆脱机械还原论的羁绊,而没能及时地找到新的理论基石。
尽管二十世纪初,现代物理学的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崛起,从根本上冲垮了牛顿力学的机械还原论,二十世纪40年代后,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的崛起,以及70年代前后,非线性科学、混沌、分形理论等一系列跨界学科的兴起,都是对西方经典生物学理论基石的重大挑战,但是作为一门应用基础学科,其理论基础却整整滞后于物理学的发展步伐半个多世纪。
由于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迅速带动了冶金、电子、化工、机械等现代工业,与此同时,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也遭到了空前地破坏和污染,人类营养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一系列现代病涌动出现。
例如,癌症肆虐于城乡,糖尿病、高血脂症、高血压症、身心疾病发病率猛增,以及艾滋病、吸*的世界性蔓延,这都是属于中医赖以立足的无形间隙空间中的气机(信息本体)的故障。面对这一系列超解剖实体层面的难题,使得西医这一当代科技大潮中的后进者,一筹莫展,频于应付。
鉴此,迫使一些西方国家,有意无意地向东方医学招手,向中医、针灸、气功、按摩、乃至古代的瑜伽、刮痧、砭术开放门户,伸出了求援之手。这便是近年来世界性中医热、针灸热、气功热、太极热、瑜伽热产生的理论根源和历史背景。(李志超)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