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真好!我已经等不及要回到岗位,要和久未谋面的同事们分享我这一年的收获和感悟!这一年多不容易!”2月9日平安归来,回忆起援助加纳的日子,中国(广东)第九批援加纳医疗队队长、医院大德路总院麻醉科主任石永勇不禁红了眼眶。
原本只是一次常规的医疗援助任务,却因为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全球性爆发更加令人刻骨铭心。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对援外医疗工作的统一部署,受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委派,由广州中医院(医院)、医院、广州医院组建的中国(广东)第九批援加纳医疗队,自年12月28日出发,历时天,跨越一万两千公里,秉承着“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在非洲加纳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完成医疗援助任务后,平安回到广州。2月9日上午,医院在大德路总院健康广场举行欢迎医疗队回家仪式。
医疗队11名队员分别是:医院大德路总院麻醉科主任石永勇(医疗队队长)、影像科副主任医师陈鑫、心内科主治医师张睿智、普外科主治医师黎旭光、神经科副主任医师王荣飞、针灸科主治医师袁锋、眼科主治医师冀杰、护理主管护师刘晨柳(翻译)、厨师李育,以及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朱明慧、广州医院新生儿科主治医师蔡学宁。
战果:诊疗人次在非洲大陆播撒中医药之种
医疗队队长石永勇介绍,执行援外任务13个月,医疗队为当地提供诊疗服务人次,为在加华人同胞提供诊疗服务人次,完成手术例,抢救危重患者24人次,培训当地医务人员21次。特别是遭遇当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队员们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积极协助中国驻加大使馆做好海外华人华侨疫情防控工作。
在国家和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的大力支持下,医疗队借鉴国内抗疫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医院援鄂医疗队的实战经验和做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适用于当地的疫情防控方案,得到中国驻加大使馆的全面推广;医疗队还走进中资企业,多次向华人华侨开展疫情防控知识的普及培训,送医送药;同时与当地医务人员一道并肩战斗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上,诊治患有新冠肺炎同胞近人。
医疗队积极传播中医药文化,通过针灸、雷火灸等中医疗法、适宜技术,彰显中医药在防治疾病方面的独特作用,不仅得到患者的点赞,还为当地培养了一批喜爱并能熟练运用中医适宜技术的人才,在非洲大地播撒下中医药的种子。医疗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加纳大使馆授予奖状和“优秀领事协助志愿者单位”称号,成为国家卫生健康委予以通报表扬的“年援外医疗工作表现突出集体”。
“这一年对人的锻炼真的特别大,让我们成长成熟了很多,心里变得更加强大,对很多事的看法和感悟都有所不同。希望能把这一年的心路历程去跟大家分享,让大家知道,在海外有多少华人在共同奋战抗击疫情,也让大家知道,身处海外的我们,是多么为我们身后强大的祖国而骄傲。”石永勇说。
迎战:克服困难进入主战场
接过援非接力棒,来到广袤的非洲,医疗队队员进入了全新的生活、工作环境。
肩负光荣使命,尽管他们在出发前已经接受了四个月的“封闭式”培训,对受援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当要真正面对的时候,当地的艰苦困难毫不客气地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柴米油盐、清洁装修宿舍、改造厨房、出纳审计、药品器械等资产管理......这些或条件受限、或没有经历过的“繁琐”事一下子摆在了他们面前。更不用说,在他们出发后不久,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了。“出发前我们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我们知道即将面对很多困难。但疫情的爆发,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更多额外的困难。这一年很不容易。我感到十分欣慰的是,在中医药文化熏陶下的我们的队友,大家团结一心克服万难,配合默契,最终胜利完成了任务。”石永勇深有感触地说。
在人数较少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这些困难,他们群策群力。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队长石永勇在到达加纳的第三天,召开了临时党支部会议。会议明确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对难度大的任务、工作多领多做,同时将生活任务具体到每一位队员。
11个人出来时是一支队伍,但到了加纳行动起来就像一个人,他们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每走一步都感觉到艰难,到逆风奔跑,用了较短的时间,为回到主战场守护患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打下了坚实基础。
疗效:中西并重发挥中医特色优势
在不断为当地患者及在加华侨华人解决病痛的过程中,医疗队带来的“宝贝”也广受欢迎,成为紧缺货。
有一位华人同胞叫常先生(化名),由于牙龈肿胀几天后,发现原来有点松的一颗牙晃动厉害、疼痛难忍,找到医疗队请求帮忙。
医疗队没有口腔科医生,石永勇队长立即把患者情况发给医院口腔科李友云医生。李友云医生很快给出了治疗建议:“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交替冲洗,口服甲硝唑和头孢。如果有银荷漱口液,配合使用效果就更好了。”
这句略显遗憾的话,石永勇队长看到后却很高兴:“我们带了呀!”
银荷漱口液是医院的院内制剂,像这样价格低廉、疗效确切、有口皆碑的院内制剂,医院有多种。为了让这些“宝贝”也能惠及在加纳的华人同胞,早在去年10月份,医院领导便开始着手为医疗队准备。结合加纳的气候特点以及常见疾病,最后从中选择了13种运到加纳。这些“宝贝”在加纳华人圈广受欢迎和追捧。
中医不仅可以为中国人民服务,也可以为非洲人民服务。不止院内制剂,针灸、雷火灸、刮痧等中医特色疗法和外治法在加纳广受欢迎,很多偏远地区的患者慕名来找袁锋医生做治疗,医院的很多医护人员表达了想要拜师袁锋医生学习中医传统疗法的想法。通过传帮带,袁锋医生为当地培养出了三位掌握中医特色疗法的医生。
面对相对复杂的医疗环境、人群、疾病等因素,医疗队知行合一,始终把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在有限的条件下不断想办法帮助当地患者、在加华人华侨解决问题,坚持中西并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临床疗效显著,得到广大患者及华人同胞的赞誉。
坚守:同舟共济共抗疫情
缺医少药的非洲,传染病众多,黄热病、疟疾、伤寒、埃博拉病毒、拉热沙病,任何一场传染病的暴发对当地来说都是一场灾难,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让非洲当地民众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受到巨大威胁,对当地的医疗体系造成巨大冲击,给本就处于困境中的医疗队也增加了许多未知的风险和变数。
疫情爆发之初,队员们发现,当地医护人员普遍防护意识不足,有的人甚至在手术室都不戴口罩。实际上队员们也经历过万分危险的时刻——年3月26日,在加纳当地疫情刚刚浮出水面之时,石永勇和另外一名外科队员带领当地医护为一名患儿实施了一起外科手术。就在次日,他们得知,前一天同台手术的一名加纳本地医生确诊了新冠肺炎。“作为队长,队员们的健康是我最担心的事情之一。把他们带到这里来,我就有责任保护他们的安全,完完整整地把队伍带回去。”幸运的是,曝露在危险面前的队员们,最终都在严密规范的防护之下安然无恙。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医疗队沉着应对、快速响应,在1月22日,武汉还没封城的时候,他们连夜起草倡议书,通过中国驻加纳大使馆官方网站对外发布,号召大家做好疫情防控。随后,制定了加强疫情期间队内管理的规定和疫情期间的诊治流程。而当时国内防疫物资紧张,队员们还积极联系在加纳的中资企业给国内捐赠防疫物资。
3月份当地疫情爆发后,队员们的工作重点由预防为主向防治结合转变。医疗队在医院专家团队的指导下,认真学习院感防疫知识,积极参加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接收来自国家、省、医院提供的防护物资和药品,强化使用训练和管理;制定“一人一策”防护策略,强化工作、外出采买等相应防护管理。
在做好自身防护及提醒在加华侨华人做好防疫措施的同时,医疗队与医院医务人员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从参与临床救治、提供防控救治方案、捐赠防疫物资、搭建中加交流平台,医疗队在防疫抗疫的每个环节贡献着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方案。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尤其针对确诊新冠肺炎后孤独无助的患者,医疗队创造性地做出了一些探索。
在中国驻加纳大使馆的领导下,由在加华人侨团和商会牵头组织,医疗队协助,在非洲首创成立民间非盈利机构“华人之家”,旨在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同胞。疫情期间,重点为确诊新冠肺炎后不具备自我隔离场所的同胞提供免费隔离、治疗。许多华人同胞滞留加纳,有短期出差的中资企业员工,也有当时春节假期赴加探亲过年的员工家属。医疗防护物资紧缺,医疗队请国内同事帮忙购买运送至加纳后,免费提供给他们。
不到两个月,按照国内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出院标准,首批入住库马西“华人之家”的四名同胞符合出院标准出院。
医疗队就像是一颗定心丸,在特殊时期,让在加华侨华人的情绪得到缓解,感受到了家庭般的关爱和温暖,成了大家有困难时第一个被想到的对象。
不辱使命、不负重望,中国(广东)第九批援加纳医疗队以实际行动充分发扬了中国医疗队精神,在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医生良好形象、传播好中医药文化等方面向祖国和和人民交上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周洁莹通讯员王军飞、查冠琳、宋莉萍、孔抒帆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周洁莹通讯员王军飞、查冠琳、宋莉萍、孔抒帆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陈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