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拭后的反应
刮痧治疗,由于病情不同,治疗局部可出现不同颜色、不同形态、不同数量的痧。皮肤表面的痧有鲜红色、暗红色、紫色及青黑色。痧的形态有散在、密集或斑块状,湿邪重者皮肤表面可见水泡样痧。皮肤下面深层部位的多为大小不一的包块状或结节状。深层痧表面皮肤隐约可见青紫色。刮痧治疗时,出痧局部皮肤有明显发热的感觉。
刮痧治疗半小时左右,皮肤表面的迹逐渐融合成片。深部包块样痧慢慢消失,并逐渐由深部向体表扩散。在12小时左右,包块样痧表面皮肤逐渐呈青紫色或青黑色。深部结节状痧消退缓慢,皮肤表面12小时左右亦逐渐呈青紫色或青黑色。
刮痧后24至48小时内,出痧严重者局部皮肤表面微微发热,出痧表面的皮肤在触摸时有疼痛感。如刮拭手法过重或刮拭时间过长,体质虚弱者会出现短时间的疲劳反应,严重者24小时以内会出现低烧,休息后即可恢复正常。刮出的痧一般5至7天即可消退。痧消退的时间与出痧部位、痧的颜色和深浅有密切的关系。阴经所出的痧,较阳经所出的痧消退得慢,慢者一般延迟至2周左右消退。
胸背部的痧、上肢的痧、颜色浅的痧及皮肤表面的痧消退较快,下肢的痧、腹部的痧颜色深的痧,及皮下深部的痧消退较慢。
刮痧操作步骤
(1)首先要做简要解释,以消除其紧张恐惧心,以取得信任、合作与配合。
(2)准备齐全刮痧器具与用品。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安全,并做好必要的消毒工作。
(3)根据所患疾病的性质与病情,并结合患者的体质。确定治疗部位,尽量暴露,用毛巾擦洗干净,选择合适的体位。
(4)在刮拭部位均匀地涂布刮痧介质,用量宜薄不宜厚。
(5)一般右手持刮痧工具,灵活利用腕力、臂力,切忌生硬用蛮力,硬质副具的平面与皮肤之间角度以45度为宜,切不可成推、削之势。
(6)用力要均匀、适中,由轻渐重,力度要均匀,并保持一定的按压力,以病人能耐受为度,使刮拭的作用力传达到深层组织,而不是在皮肤表面进行摩擦。刮拭面尽量拉长,点线面三者兼顾,综合运用,点是刺激穴位,线是循经走络,面是作用皮部。
(7)刮痧时要顺一个方向刮,不要来回刮,以皮下出现轻微紫红或紫黑色痧点、斑即可。应刮完一处之后,再刮相邻部位,不要无序地东刮一下,西刮一下。
(8)保健刮须和头部刮治,可不用刮溶介质,亦可隔衣刮拭,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9)任何病症,宜先刮拭颈项部,再刮其他患处。一般原则是先刮头颈部、背部,再刮胸腹部,最后刮四肢和关节。关节部位应按其结构,采用点揉或挤压手法。
(10)如刮取头、额、肘、腕、膝、踝及小儿皮肤时,可用棉纱线或头发团、八棱麻等刮擦之。腔部柔软处,还可用食盐以手擦之。
(11)刮拭方向原则按由上而下、由内而外的顺序刮拭。
(12)刮完后,擦干水渍、油渍。让病人穿好衣服,休息一会儿、再适当饮用一些姜汁糖水或白开水,会感到异常轻松和舒畅。
(13)一般刮拭后半小时左右,皮肤表面的痧点会逐渐融合成片,副痧后24~48小时出痧表面的皮肤触摸时有痛感或自觉局部皮肤有微微发热。这些都属于正常反应,休息后即可恢复正常。一般深部出现的包块样痧或结节样痧在皮肤表面逐渐呈现紫色或青黑色,消退也较缓。
(14)刮痧时限与疗程,应根据不同疾病之间的性质及病人体质状况等因素灵活掌握。一般每个部位刮20次左右,以使病人能耐受或出痧为度。在刮痧治疗时,汗孔开泄,为了有利于扶正祛邪,防止耗散正气,或祛邪而不伤正,所以每次刮治时间,以20~25分钟为宜。初次治疗时间不宜过长、手法不宜太重,不可一味片面强求出痧。第二次间隔5~7日痧象消失后或患处无痛感时再实施,直到原处清平无斑块,病症自然就痊愈了。通常连续治疗7~10次为1个疗程,间隔10日再进行下一个疗程。如果刮拭完成两个疗程仍无效者,应进一步检查,必要时改用其他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