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藏阳的时节
但是大寒的天气
大量阳气外放来帮助身体抵御寒冷
这最容易损伤阳气……
严寒伤阳气不仅损伤的是肾阳
还有心阳
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
每天熬夜到凌晨
精疲力尽扛着压力打拼
体内阳气本就所剩无几
再来外放抵抗严寒,禁得住这样“耗”吗?
1
心阳虚,护背心阳气!
冬季养生,护心避寒温心阳!
俗话说“背要常暖腹要软。”背在何时都要保持温暖。
因为后背仅有一层薄薄的肌肉御寒,而背为阳,腹为阴,背部分布的基本是人体的阳经,背部的脊柱是主一身阳气的督脉所在。背部一旦受寒,全身阳气都会受损。
风邪入背,感冒还是小事,最可怕的是: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帝内经-素问》。
风寒邪气进入背部经络,偷溜进心脏腧穴,牵引心脏剧痛,引发心梗、心痛、急性心脏病。
■今年冬天水冷火弱,体弱的老人、小孩、心肺阳虚之人,特别容易背心发凉,伤损及心阳。
如果睡眠变差,无法安眠,一般也是和心阳虚有关。
尤其冬天走了长路、或刚运动完,身体冒热气的时候,最容易被寒气偷袭,一定要严防死守脖子口和胸背。
护心阳,首选刮痧艾灸
▼
灸背可以在三个部位:大椎处,胸椎心俞部位,腰椎。能同时覆盖膀胱经和督脉,每个部位艾灸30分钟。
如果有颈腰椎病的,灸前刮痧再艾灸,效果更佳。民间俗话讲:“背部经常刮,活到八十八。”
背部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力,延年益寿的作用。
2
脾阳虚,护中脘阳气
脾阳虚、胃寒、胃痛、容易腹泻、腹痛、腹胀的人:护好中脘阳气。
脾阳——是后天阳气的主要来源,通过谷气补充,使全身暖融,气血通畅。脾阳一虚,全身阳气值跟着下降。
所以寒风刺骨的时候就不要节食了!热量摄入不够的时候,别指望身体能保证你的温暖。
掌握一些温中健脾、助消化大法,就是给我们温暖全身、添加阳气了。
脾阳虚,内调外治双管齐下
▼
内调
平时症状轻微的朋友,可以每周喝些:
淮山药红枣羊肉汤
容易上火就喝“红萝卜竹蔗马蹄羊肉汤”、艾根鸡蛋煲汤等,热热的肉桂茶、热巧克力等,缓解脾胃寒凉;
如果是平时症状严重的朋友,那么建议您可以找老中医开几幅中药调理调理,效果翻倍哦!
脾阳虚,内调外治双管齐下
▼
外治
1、艾灸中脘,健脾和胃
中脘穴是八会穴之腑会、胃之募穴,有温中健脾、行气止痛的功效,为艾灸胃脘痛的常用穴。
2、艾灸中脘,祛风散寒
除了普通的温和灸之外,隔姜灸效果更棒。
3、艾灸中脘,瘦身消脂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肥胖是由于经络失控,脾、胃、肺、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
中脘穴直接作用胃腑,有效的遥控胃部气血阴阳虚实,起到健脾和胃,补中益气的功能,有效的解除疲劳性的胃障碍,提高脂肪的分泄速度。
3
肾阳虚,护肾阳!
人身阳气根源于肾,所以寒邪最易中伤肾阳。
肾的阳气一伤,容易发生腰膝冷痛,易感风寒,夜尿频多,阳萎遣精等健康问题;肾阳气虚又伤及肾阴,肾阴不足,则咽干口燥,头晕耳鸣等不适随之而生。
肾阳虚,内调外治双管齐下
▼
内调
阳虚体质的人如果症状较轻,饮食上可以吃些葱、姜、蒜、韭菜、胡椒等甘温益气的食物。另外,肾虚有阴虚、阳虚之不同,食物也有寒、热、温、凉之偏性,进补前一定要弄清楚到底适不适合,否则适得其反。
如果是症状严重的朋友,那么建议您可以找老中医开几幅中药调理调理,效果更好!
肾阳虚,内调外治双管齐下
▼
外治
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艾灸能鼓舞阳气,将体内积聚的寒湿淤堵化开排出体外,提高机体元阳。
◆关元穴
功效:艾灸关元穴,可以使肾气活跃,补充肾气。
◆太溪穴
功效:艾灸太溪穴,能激发肾经动力,维持肾脏正常活动,提高肾功能。
◆涌泉穴
功效:经常艾灸涌泉穴,可以使人肾精充足、耳聪目明、精神充沛、性功能强盛、腰膝壮实不软、行走有力。
肾阳虚,内调外治双管齐下
▼
生活调养
睡眠是养护肾脏的重要一环,尤其要睡好“子午觉”,即每天子时(夜里11点到凌晨1点)及午时(中午11点到1点)是养肾最需要睡觉的时段。
常言道“寒从脚下起”,脚远离心脏,供血不足,热量较少,保温力差。脚部受寒,可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内的毛细血管收缩,纤毛摆动动作减慢,抵抗力下降。
白天注意脚的保暖之外,晚上坚持用热水泡脚是非常好的做法。
配合一些中草药粉,用药力加持热力,驱使气血在体内走得更深、更远。
泡脚大法散寒、降火、除湿(特别适合上热下寒人),坚持下来真的是能调理很多“冷”病的。
天冷,防寒、护阳气,别不当真啊~
—THEEND—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科普来源:医院;图片:网络。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