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虽然温度有所回升,雨水也是逐渐增多。多雨季节,人体若阳气不足,易受湿邪侵犯,脾因湿困而致运化失职,出现易困嗜睡、精神难以集中、疲倦乏力、肠胃问题等,这在中医上被称为"湿困"或"春困"。
湿邪分外湿与内湿
根据《*帝内经》记载,湿邪为病,有外湿与内湿之分。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所致;内湿是一种内在的病理产物,指脾肾阳虚、运化失职,导致体内水液停滞而湿浊内生。
湿在中医里又叫“阴邪”,而脾为至阴之脏,喜燥恶湿,如果春天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同时,脾主运化水液,它的特点是阳气易衰,阴气易盛,湿邪侵犯人体后最易伤害脾阳,而脾阳的虚弱也进一步助长了湿邪的侵入。
许多人都不把春困当回事,总是想着忍忍就算了。殊不知,这样一拖再拖会引起大病!
湿气太重会引起的5大危害
1.脾胃病
如果湿气重,尤其是寒湿内侵,会引起脾胃病高发,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厌食、胃脘胀满、有积水感、腹泻、胸闷、咽部阻塞感等。
2.颈腰椎病
每到连绵的阴雨天,医生就会发现因颈椎不适的中青年人群呈现上升趋势。阴湿气候很容易导致寒邪侵入体内,诱发颈椎不适。
3.皮肤病
湿气重的时候,也是皮肤病高发时期,如脚气、湿疹、下肢溃疡等。中医认为,这些皮肤病与天气闷热、潮湿有关,尤以湿重为主。
4.关节病
中医认为,骨关节炎属于痹症范畴,即“骨痹”,临床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晨僵和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致残性疾病。在阴天、下雨、寒冷、潮湿时,关节肿胀和疼痛会同时加重。
5、颜面和身材问题
湿气重的人,起初感觉大便溏稀不成形、犯困,久而久之会进一步变为:皮肤长斑长痘,暗*无光;水肿肥胖、大腹便便;再继续发展则会引发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liu。
所以,及时祛湿,对于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具体怎么做呢?
春季解困,重在祛湿!祛湿,顾名思义就是要把体内多余、异常的水分排走。如何做呢?
从中医来讲,湿有湿热和寒湿之分。寒湿:一般喜温、喜热、怕冷;
湿热:口干、口苦、口黏、想喝水,喝了水以后,有的不太解渴,这些都是比较明显的症状。
还可以自己看舌苔判断:
1、如果舌苔发白发腻,那就是寒湿;
2、如果舌苔腻,但是*,有的时候看着很厚,那这就是湿热。
对于湿热和寒湿患者,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两种祛湿方法——食疗及艾灸!
一、食疗:薏米祛湿的妙用
1、湿热患者:可以用生薏米煮粥祛湿,加红小豆效果也不错。
2、寒湿患者:需要把薏米炒熟,在炒薏米时要注意,要先将薏米放到锅里,用小火炒制,薏米表面变成微*就可以用来熬粥了,对于寒湿的人来讲,不建议加红小豆。
二、艾灸:祛寒湿、湿热都可用它
1、湿热患者:曲泉、三阴交、丰隆
曲泉是肝经的合穴,被誉为人体自带的「二妙丸」,清肝火、祛湿热的功效非常好;
三阴交是脾经的大补穴,可以把体内的湿浊*素排出去,用来养血、调月经、妇科病也很好;
至于丰隆,则是祛除湿气、化痰的必取穴,不管什么湿都可用到它!
2、寒湿患者:中脘、关元、丰隆、承山、足三里
中脘穴和关元穴是最常用的调脾胃、补阳气之大穴;
承山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具有理气止痛、舒筋活络、运化水湿、消痔的作用;
足三里有升阳益胃之功效,是调理脾胃虚寒、气血亏薄不可缺少的用穴。
除了以上两种方法外,还可以用荷叶泡水或煮粥,可以利湿、减肥。
在调理的同时,要清淡饮食,劲往一处使,不能一边破坏一边补,比如一边吃红豆薏米,一边喝冰水;还要规律生活;该出汗的时候要出点汗,要综合去调理。
海之梦养生馆
地址位于青岛市闽江路52号(府新大厦对面)有需要艾灸、刮痧、保健养生的朋友可以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