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卡尔·荣格(CarlGustavJung,-),瑞士心理学家。
在荣格分析心理学的体系中,自性属于人类全部潜能及人格整体性的一种原型意象。它等同于佛家所说的自性或者法身,道家不可言说的“道”。需要强调的是,人人都有自性,而且这个自性本无任何差别。所以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道时,第一句话便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无不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这个如来智慧德相,即是说的自性。
自我们出生时开始,就开始了这个自性化的过程,在社会化进程中,自性“分化”出不同的人格原型,以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荣格归纳了12个人格原型,但实际上远远不止这12个。这些人格原型中每一种类型都有它自己的一组价值观、意义论和性格特点。
它们之中有的在我们身上显现出来的,我们就认为自己属于哪一类人格。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绝不只是单一人格,我们都有着N重人格,基于生活策略,它们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就像变色龙,在不同的情境、面对不同的人时,会表现出来不同的颜色。
图:荣格曾说,我们有我们的自性化形式。一个注定要开花的植物如果不开花,那么它就没有实现它的自性化,它必须实现它的生命循环;而对于人类,假如不发展意识,也不能实现自性化,因为意识就是他的花,是他的生命,我们的自性化过程需要我们变得有意识。
那么,人格面具是怎么形成的?人格面具顾名思义,就是我们为自己的人格戴上了面具,以便于实现我们的个人目的,达到个人成就,让我们能适应公众道德和集体生活。
《金刚经》中给出了这样的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抛开宗教信仰,我们可以把《金刚经》看成一个完成自性化之旅的人对“自性”的诠释。所以,禅宗才有了诸多公案:“无梦无想时,主人公在哪里?”“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主人公、明上座指的都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我”,而是那个永恒不变的“自性”。
荣格有一句话:“只有当我们知道真正重要的事物是永恒的,我们才可避免把我们的兴趣集中在无用的事情上,或是各种并不真正重要的目标上。”在这个世界上,所谓永恒的事物,只有自性。我们人生的终极意义,就是完成属于我们自己的自性化道路,亦即“充分的自性的完善和自性的实现”。从分析心理学专业角度,自性化可以理解为:在自性原型发挥其整合及指引等功能的过程中,自我逐渐成为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个体。
图:北宋苏轼小楷《金刚经》。
自性化的目标之一是:为自性剥去人格面具的虚伪外表。我们只用在去除种种防御、伪饰之后,才能成为自我实现者。所以,人生如果有意义,它的意义就在于成为圣贤。在自性的作用下,成为圣贤的渴望就像植物的趋光性一样。荣格称之为“个人的英雄之旅”,有哲人称之为“回家之路”。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性,而自性的功能之一就是整合,它会通过外部事件把人格统一起来。也就是说,你的自性会不断制造出相应事件,让你不同的人格去充分体验和感悟,最终达到人格完善。如果人的寿命足够长,经历的足够多,每个人都能活明白。但是,恰恰是我们的生命太短暂了,而我们在社会化进程中形成的人格面具又过于强大,所以,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无法完成自性化。但是,荣格作为心理学的先驱,给到了我们一些理论、方法和路径,让我们可以通过自我分析,展开自性化之旅。
荣格这套晦涩的理论对我触动非常大的有一点,以前我们总在拿认知、行为、情绪去开刀,其实是在拿幻象开刀。比如说,我们因为一个诱发事件产生愤怒情绪的时候,其实这种情绪来源于我们某个人格原型。刚才说了,人格原型是从自性中衍生出来,不过是为适应生活而产生的幻象,那么它所产生的情绪,则是幻象中的幻象。就类似我们做梦,梦中也有悲欢离合,我们认为梦中那个人就是我自己,错了,其实它只是我们制造的一个梦,梦中的“我”绝不等同于现实中的“我”。
图:马王堆导引术。
上古时人是有灵性的,并且按照灵性去生活,病了会自己导引、点穴、拍打、刮痧、吼一吼叫一叫疏导、或是晒太阳疗愈、或自主的去找些草药来吃……按照灵性真性来生活更益于健康长寿。
相对于“自性”,人格原型只是一个幻象,但是它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整合自己处于分裂和压抑状态的人格原型,实现自性化。我们的每一个人格原型都是为了适应生活产生出来的,在之后,它们依然会在恰当的、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只是比以往更有建设性地去行动,而且他们之间也有了越来越多的交流和协作。当然,分析自己的人格,还需要很多技术,比如词语联想法、积极想象技术、梦的解析等等,让我们慢慢学习。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点:事上练!如果不阅人,不经事,你不可能发现自己不同类型的人格,更不可能去整合它们,无论人和事在你目前看来是好的还是坏的,事实是,所有你遇到的人和事,都是你自性化的陪练,没有它们,你看不到自己。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运用着自性,只是不自知。如鱼在大海而不海之存在。但是,如果留心,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感受到自性。
图:六祖悟的内容并不是六度,而是悟的自己。这个悟,能概括全部《金刚经》,而《金刚经》的旨趣,则不能完全概括六祖之所悟。
其一是觉察。通过觉察我们可以看到自性的作用,随着自我人格分析的深入,你会发现内心不同人格发出的声音,能准确分辨出它们是谁以及它们内在的需求。记住,这些人格属于“我”但不等同于“我”,自性才是你的“主人公”“明上座”。
其二是良知。你的人格可能会做出种种伪装来欺骗你,但你的自性明明白白,你欺骗不了自己,它会以良知的方式体现出来。道德可能会披上良知的外衣,但良知不等同于道德。
其三是共时性。如果留心,我们会发现在自己生活中也充满各种“有意义的巧合”事件,类似在对一个问题百思不解时,不经意会翻到某本书,其价值之大足以让你恍然大悟;当我们面临困境踌躇不前时,恰好遇到了良师益友,这个“巧遇”足以改变你的整个人生。当然,你可以把它归为“孕妇效应”,也可以用“吸引力法则”诠释。同样,也就不难理解“天人合一”所描述的境界,也就不难理解六祖慧能那首偈子: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自知者英,自胜者雄,愿我们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英雄。
图:永嘉禅师是六祖惠能的法嗣,禅宗称之为“第三十四代真觉禅师”,精通天台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而发明心地。永嘉禅师开悟后,对自己的证道心得有许多很精华的文字记录,阐述禅宗胜义,流传甚广,至今犹具影响力。永嘉禅师所有的修证的内容、修证的体性、修证当中一种智慧的量和实际的体验,都通过《永嘉禅修法》告诉我们,是大家能够通达了解,能够运用智慧观照自性本心。